Archive for 3 11 月, 2019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傷寒論》第六條第二部份原文:「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胡希恕講解:假若發汗的話,這個發汗最傷人津液。這個頭有熱,就怕發汗,你越發汗,它越熱,像我們這個壺在爐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這水,這壺熱得更快。這個溫病就是如此的,⋯⋯「身灼熱」,身上乾熱乾熱的,灼熱,像火烤的那樣子,這就是由溫病變成風溫了。⋯⋯那麼,它的症候是什麼樣的呢?「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就是上下的脈全浮,這個浮呀,也主表也主熱,這就主熱。「自汗出」,這個身灼熱、自汗出,我們講陽明病就有了,它這個熱由裡往外蒸的,裡熱往外出的這個熱就是蒸蒸身上熱而汗出,⋯⋯「身重」,這個身重也很重要,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裡頭濕挺重的。雖然裡頭熱,身上還這麼大的濕,說明裡面不實,⋯⋯由於這個熱往上湧,鼻息必鼾,出氣呼哧呼哧的,有聲。「語言難出」,這都是熱往上湧的反應。⋯⋯這個病就是白虎湯,它裡頭熱,不是表熱,解表沒用,越解表越壞。
(摘錄)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傷寒論》原文第六條第一部份:「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胡希恕講解: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的是它渴。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證就渴呀,它頭有熱。熱的這種病啊,它不惡寒,⋯⋯這個裡熱刺激相當厲害,尤其對於大腦。⋯⋯這溫病就是這樣,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溫病不是太陽病的一種證,這是另一種病,叫溫病。⋯⋯既然是溫病,就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治了。太陽病的治療方法是發汗,溫病不屬於太陽病就不能發汗了,裡熱是不能發汗的,這個千萬要注意。(摘錄)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傷寒論》第五條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按:此處的「傳」是指病情向陽明經或少陽經傳變。不是指傳染。)

  胡希恕大師講解:上面說的是開始,一日。這個說過了兩天三天的時間。那麼如果這個病傳,一定是有徵兆的,傳哪去呀?它由表往裡傳,或者傳陽明,或者傳少陽,而陽明少陽證一點都不見,肯定它不傳。那麼這兩段我們看的雖然是太陽表證,但你對這個病的輕重緩急、傳與不傳,當大夫的也要心裏有數。怎麼來觀察呢?那麼不外乎在脈證。開始两三天不傳,那它肯定是不會傳。⋯⋯這個病還是不要緊的,就是一般的傷風感冒了。
(按:從這一條要領悟到,為醫者要能夠心中有數)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傷寒論》第四條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胡師講解:不管是傷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開始得都是太陽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脈平靜,⋯⋯就是不特別大,不特別快,這都說明病輕,一般輕病都是這個樣子,這樣的病是不會傳的。什麼是傳呢?仲景的書講表裡相傳,開始病在外,它往裡邊傳,傳入半表半裡,(再)傳入裡,大夫應知道病情輕重,雖然開始在太陽病,一看這個脈像比較平靜,這個病不要緊,吃點什麼發汗藥就會好了。吃點感冒沖劑、桑菊飲,甚至喝點薑湯就能好了。假設說「頗欲吐,若躁煩」,「頗欲吐」就是內傳少陽病的情況,這個少陽病,尤其柴胡證是心煩喜嘔。「頗欲吐」⋯⋯「頗」就是很的意思,心裏鬧得慌,要吐。「若躁煩」,這個躁煩,陽明病,這個熱在裡頭,人就發煩躁,煩躁得厲害。⋯⋯煩是個熱象,發煩熱,這是有內傳陽明的一個症候。而且脈又是數急,數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得厲害,這說明這個病與上面的病差太多了,這個病必傳,來勢挺兇。遇到這種病,大夫必須在這個病的一開始就應該知道它的輕重,傳與不傳。這個要傳即便你就是治的對,也是不會馬上就好的,所以對這個病要重視了。這個病也正在急劇變化之中的,臨床上千萬要注意。(摘錄)
(按:「傳」是指病情表裡相傳,由太陽經向其他經傳變,不是說傳染。)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第三條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胡希恕講解:這太陽病是表陽證,是遲早要發熱的。不過開始得病的時候,或者已經發熱,或者還未發熱,有的人一有了病就出現頭疼等症狀,看病的時候還沒發熱呢,可他轉頭就要發熱。無論已發熱還是未發熱,必惡寒吶,一定是怕冷的,所以這個惡寒是表證的一個特徵,他一定怕冷,而且不出汗的怕冷特別厲害,在臨床上也是,麻黃湯證的怕冷比桂枝湯證的怕冷要重得多,⋯⋯「體痛,嘔逆」,它由於一點也不出汗,這個人的氣息不得旁達,⋯⋯麻黃湯證它一點汗也不出,氣息一點也不往旁走,它都往上撞,所以它嘔逆。那桂枝湯證身體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得輕,那血管不是緩了嘛。這個傷寒是無汗,它這個充血固然上面重,身上哪兒充血都比中風重得多,所以身體都疼,不光頭項,這就是有汗無汗的關係,有汗脈緩,無汗脈緊。這個陰陽俱緊就是上下脈全緊。你拿手一按脈,非常的界限分明。這類太陽病就叫傷寒,就是太陽傷寒。(摘錄)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胡希恕是著名的傷寒學家,擅長治療外感熱性疾病,對傷寒論有深刻理解。聆聽胡希恕講解《傷寒論》錄音,真知灼見處處展現,由衷景仰,於此摘錄部分內容,逐次與大家分享,以期見字聞聲,略通其神。

《傷寒論》第二條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按:浮為太陽病脈,緩為中風證脈。第一條所述的太陽病,更見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話,則稱之為太陽病的中風證。本條中風,即現今的傷風感冒中的一種類型,並非口眼歪斜,卒然倒地之腦血管病。)

  胡師講解:這個太陽病,就是指第一條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樣的太陽病的證。那麼假如它又發熱汗出,這個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現這個,身上潮乎乎的出汗並不太多,而且這個汗啊,覺着有臭味。發熱,不但惡寒而且還惡風,這個惡風比惡寒厲害。「脈緩」,緩脈和緊脈是對脈,這個緊脈就像煙卷一樣,裹得很緊,你要是倒出去一半,這個煙卷就是緩了,你按着也軟了,就不是那麼硬了,這叫緩。為什麼緩呢?就是因為出汗了,汗出來了,水分喪失了一部分,所以這個脈一按就緩了。
  這一段它說太陽病裡頭有這麼一種太陽證:發熱,汗出,不但惡寒還脈緩,這類的太陽病就叫做中風,⋯⋯它是因為怕風,所以古人給它起名叫中風,其實它就是個類型的問題。我們前面講的太陽病要出汗達不到出汗,才有太陽病這麼一種情況,這會兒它見汗了,應該好了,但它沒好,這就是出汗的機能的問題了。這個汗達不到驅除疾病質和量的程度,雖然出汗但不能驅除疾病,說明出點汗而邪卻留到裡面去了,它進不到太裡面,就在肌肉這裡面,所以後面我們要講了,桂枝本為解肌⋯⋯ (摘錄)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胡希恕是著名的傷寒學家,擅長治療外感熱性疾病,對傷寒論有深刻理解。聆聽胡希恕講解《傷寒論》錄音,真知灼見處處展現,由衷景仰,於此摘錄部分內容,逐次與大家分享,以期見字聞聲,略通其神。

《傷寒論》第一條原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胡師講述:這一段,後世說是叫提綱。就是太陽病的綱領。⋯⋯太陽病不是一個個別的病,雖然叫太陽病,但它不是單獨對某一個病說的。凡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這一系列的症候反應,它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就是一般的證,無論什麼病,比如我們平常見的感冒啊,流感啊,傷寒啊,瘟疹啊,等等,它們一開始發作都有這種情形,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你就根據治療太陽病的方法治療,那是不會錯的。

  「脈浮」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血管裡頭充血了,所以它脈浮。就是我們身上外面這些在表的淺在的動脈,有高度充血的這麼一種情況,尤其頭項這個部位充血得更加厲害,所以在上邊特別疼。「而惡寒」,這個惡寒就是體表熱,我們平時的溫度,它與外面的空氣接觸有一定的差距,它習慣了,忽然高起來了,與外面差距驟然加大了,就感覺外面的空氣(寒冷)。這是在出汗前驅的一個症候,太陽病是怎麼樣一個病呢?它是要出汗而達不到出汗,這麼一種病理現象。

  中醫有個傳統的看法,這個看法還是對的,中醫說正邪交爭。如果我們有了病,我們的機體對這個疾病是要鬥爭的,它不等着,「正邪交爭」這是在中醫中頂要緊的一句話。機體要通過出汗而解除疾病。這個我們講桂枝湯的時候再講。太陽病是正與邪鬥爭,在哪呢?在表。機體利用發汗的機能,打算把疾病排除於體外。假如要是排出去了,那就好了。假如人身體沒有這種衛外的機能的話,就活不了的,怎麼樣的衛生也不行。這空氣中的病菌有的是,人遇到這種外在或內在的刺激,他都起來鬥爭,所以古人在長久的經驗中說「正邪交爭」,在《內經》中講得很好了,⋯⋯(摘錄)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

胡希恕先生簡介

  胡希恕又名胡禧緒,1898年3月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北郊區東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讀於奉天省立第一中學。中學時愛踢足球,無論冬夏,每場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其傍觀看者有其國文教師,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華。

  那國文老師名叫王祥徵,河北樂亭人,是清末國子監舉人培養出的進士,在國子監就學期間,某太醫與其同室,看到王祥徵為舉人中最年輕者,才學横溢,多次勸其學醫。初時皆回答:「學那幹啥呀?」後謂曰:「不學醫是為不忠君!」漸學醫。「秀才學醫,如快刀斬豆腐」,他很快入門,對醫感興趣。學中常有病人找太醫診病者,太醫故推給徵看,治多效,更精求。

  王祥徵考取進士後,任湖南長沙縣長,遇辛亥革命,無奈投奔沈陽同學李鐵珊處任國文教師,並業餘行醫,名聲四振。看到胡希恕等人精力充沛,又為保中醫不失傳,故決心讓他們學醫。經多次勸誘,終使胡希恕等四人拜於門下。利用業餘時間進學,因教授能力極好,吸引許多學生就學。

  王祥徵大約兩年講完了《傷寒論》,十幾個學生中,胡希恕學得最好,並於1919年參加沈陽市政府公所中醫考試,獲得中醫士證書。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業專門學校(北京交通大學前身)學習。期間常與人診病,療效卓著。大學畢業後,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陽縣立中學、遼陽縣立中學、遼寧省立中學任英文教師。1928年至1935年任哈爾濱市電業公司會計股股長、特別事政局事業股股長、市政公署營業股股長。後來日本侵略中國,胡希恕拒為日本人服務,於1936年逃到北京,無奈懸壼行醫。解放初期,曾約陳慎吾、謝海洲老中醫共同辦學,傳授中醫學術。

  1952年北京市衛生局批准作為中醫教育試點,開設北京私立中醫學校,系統教授《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溫病條辨》等,並親自主編教材等等。

  胡希恕個人辦學,直至1956年北京中醫學院成立,先後培養學員近千人。

  1958年調入中醫學院任內科教授、附院學術委員會顧問。任內同時兼顧門診和教學,在中醫界聲名大噪。

  在他晚年最後講授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全部錄音已被日本留學生帶回國保存。

  六十年代所寫的《傷寒的六經論治與八綱關係》報告,被《人民日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歷代醫家缺乏論述的難題」。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