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早年醫案-膽管蛔蟲〝烏梅丸〞治癒

一九七二年秋天,我在廣東省惠來縣華湖衛生院駐診時,有一位留醫農婦、年約50歲、右上腹劇痛,每隔4至5分鐘劇烈嘔吐一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黃水,西醫給她肌肉注射止痛藥無效,經超音波檢查後,確診患〝膽道蛔蟲症〞,準備給她手術治療。她拒絕做手術,而要求中醫藥診治,當時她的證狀:口苦咽乾,不思飲水,自覺往來寒熱,大便溏稀,右上腹壓痛明顯,舌質淡無光澤,舌苔白潤,雙手脈沉細。症屬太陰經、厥陰經、少陰經合病,上熱下寒的半表半里陰寒證,引致蛔蟲蠕動爬進膽管,治以安蛔止痛,調整陰陽,方藥取用《傷寒論》之〝烏梅丸〞治理。藥物如下:烏梅三枚、細辛根一錢、乾薑二錢、黃連片一錢、當歸片二錢、熟附子二錢、蜀椒一錢、桂枝五錢、黨參三錢、黃柏二錢。結果:中午12時服藥,下午2時患者腹痛、噦吐減少,顯得疲倦欲睡,直至夜晚醒來,她的腹痛、噦吐等症狀完全消失,並欲進食。日後繼續飲服上方5劑,每天一劑,病癒出院。

當時病者及其家人非常感謝我,不需剖腹手術治療,而只需服用6劑中藥能治癒。那時候,我深刻的認識到治病需要中西醫結合,這病靠西醫的超音波檢查,能準確地知道蛔蟲爬進膽管,也要靠中醫《傷寒論》之〝烏梅丸〞全面精細的辨症施治,蛔蟲才能爬出膽管,讓患者痛、吐等症狀消失而病癒。

 

資料提供:趙醫師
2012年12月20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