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針灸醫案

學習《傷寒論》針灸取穴心得

循經取穴

針灸如何取穴,如何形成一套成熟的取穴經驗,是需要長期學習和反覆實踐的,臨床上因病人身材的高矮肥瘦各有不同,要做到精確取穴每每需作出適當的調整,偏差亦是有可能出現的。但是我們針灸的目的是治病,一定有些原則是不可偏離的,是甚麼呢?經脈的循行不可偏離。《傷寒論》第8條「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第292條「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第343條「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我們可以看到,針足陽明,灸少陰,灸厥陰,都沒有明確指出取哪個穴位針刺哪個穴位艾灸,只是指出了經脈,學中醫的人就應該心中有數,這是給了我們一個方法,指出循經取穴的路線,在循經取穴的原則下,選穴首先「勿失其經」,具體在這條經脈上選取哪一個穴位,或者哪幾個穴位,醫師就應該根據病情而定了。

 

由局部入手,內外合治

《傷寒論》原文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這是說一個人得了表證,醫者用燒針刺他以使他出汗,本想治表證,但是被針灸的地方腫起來了,這就是發生了局部感染。由此又再發生一個奔豚證,是一種神經症候,病人感覺有股氣從少腹上衝胸心。從局部的病到並發症,怎麼治呢?張仲景告訴我們先用灸,「灸其核上各一壯」,疏散局部寒邪,治療針處感染,(就是腫起那一處) 然後第二步再用藥,用「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這就是先從局部入手,再進行內外合治。

第171條,「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這裡是說,病人先得了太陽病,病又傳入半表半裡,發生少陽病,而太陽病還不罷,叫做太陽少陽並病。仲景說,可以用針刺之法。刺大椎穴,意思是取督脈上的穴,大椎,它是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再配膀胱經肺俞穴,少陽肝俞穴,袪除胸腹間的邪熱之氣,疏解太陽表邪導致的頸項不適和眩暈,還有少陽經證的「心下硬」。

 

利用經脈開闔轉樞關係阻止病傳

《傷寒論》第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太陽經病,得之七八天,太陽本經行盡,應當自解而愈,如果不愈呢,病不見好就有傳變至陽明經的可能。這時候用針,就不能只顧太陽經或督脈穴,而應該針刺足陽明經,比如足三里,截斷這個病的傳變。這裡可以看到,想阻止病的傳變,怎樣去選經用穴,仲景給了很重要的提示,我們用心揣摩一下,把三陰三陽轉經的關係牢記、活用,截斷扭轉病傳是有可能的。

 

隨證之虛實而取穴

《傷寒論》143條,「婦人中風,發熱惡寒,適經水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脇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這段是說,婦女正在感冒時來月經,此時血虛子宮虛,外表邪熱乘虛而入血室,人得病往往都會這樣,身上哪個地方虛了,客邪之氣就往哪裡去。熱入血室常常出現柴胡證,所以「胸脇下滿,如結胸狀」;而同時有「譫語」,胡言亂語了,這就提示有陽明證,但又不絕對是陽明,也可以是熱入血室造成的,它影響到腦系。仲景説,這時刺期門。胡希恕說,就是解這個地方的實熱。在針灸治療上刺期門是祛胸中邪熱。這樣取穴,就是隨證之實而取穴。

《傷寒論》142條,「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這裡面說的「頭項強痛」,辨證是屬太陽證;「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是涉及少陽證,不過,注意到「或」「時如」這些字眼,它不是很肯定,提醒讀者少陽證不明顯,時有時無。仲景說可以用針刺,「當刺大椎第一間」,就是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脊突之間進行針刺,同時還取肺俞穴和肝俞穴。刺大椎第一間的作用,是瀉胸中熱氣,解上焦表證。少陽病只可和解不可發汗,所以「慎不可發汗」。到第五日的時候,病人譫語,還不止,變成少陽和陽明並病了,成實證了,此時「當刺期門」,刺期門穴袪胸中邪熱。

可見,根據病的虛實表裡,再取穴治療,也是一種方法。

 

辨證取穴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這段說的是,病人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服藥不但病沒好,反而煩躁不解。這種表現是屬於經腧不利,因邪犯清陽,邪盛氣滯,肌不和,肌肉呈現太過緊實甚至充血狀態,(拔罐、刮痧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服中藥後藥力受阻,這時可用針灸,取穴在頭,取風池穴疏風清熱通絡,取風府穴打通督脈陽氣,扶正氣。然後再給予桂枝湯內服,病就得好了。

這裡告訴我們,針灸治療和藥物治療要靈活配合。

 

資料來源:編輯室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