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2 9 月, 2019

秋吃梨

  出差公幹或因假期在北方逗留時間稍長的朋友,現在感受到秋風的威力啦?有沒有聽說過「燥邪傷肺」?即使生活在香港的長者和體弱小孩,秋季也常常出現有痰在喉。梨有潤肺止咳功效,秋天宜吃梨養肺。但體虛人士,《金匱要略》說「多食,令人寒中」,因此,可以改善一下攝食方法。有烹飪經驗的媽媽,可以做秋梨膏:以大量鮮梨汁為主料,覆盆子、甘草、薑汁為常用材料,適當配以鮮藕汁、鮮葛汁、鮮檸汁等,慢火熬製,濃縮,煮至冒起大泡,最后加麥牙糖攪勻收火。

  覆盆子性微溫,與梨互補後不會寒涼,常吃梨膏,使肺濡養得更好,化痰生津,有益小孩成長,對成人能改善皮膚。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中醫藥快訊-高血壓是虛症還是實症?

  先借睡眠現象入題。有沒有注意到睡眠不好是什麼原因嗎?原來很多失眠同腦缺氧有關。因為睡覺時身體的血液循環相對減弱,呼吸減量,帶給腦部的氧就會減少。假如能夠將睡眠時腦供氧情況改善,睡眠就變好。按此原理,中醫治療失眠的方法有很多。

  同樣道理,中醫往往按辨證論治原則給高血壓患者斷為虛症,因為高血壓的出現,是身體重要器官缺氧,所以心臟加壓輸出更多的血,血液帶著更多的氧以滿足該器官。這種體質視為虛。中醫治病分虛實。如果將高血壓看作實症,用對抗治療將血壓直接降下去,只能讓腦血管不會因高壓破裂而發生腦中風,但病因仍然沒有真正除掉。有病人擔心長期服食降血壓西藥影響肝腎功能,那麼可以考慮中醫幫你把血壓處理好。只要把血壓的原理弄清楚了,問題自然就能解決。先排除一下有無頸椎胸椎姿勢不良,有的話糾正過來,很見效。對於虛症高血壓患者,臨床實例說明,一例病史長達數年的患者,中醫治療,予「獨參湯」服兩月餘,收到良效。一例病史短的患者,予「獨參湯」服兩周便使血壓回復正常。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立秋時節養生

踏入「立秋」之後,陸續有朋友出現背痛、頸痛的症狀。按中醫五行學說,肺屬金,秋天也屬金,所以立秋節氣開始,身體對周邊環境敏感的話,後背會較易出現疼痛不適。《金匱要略》謂「心痛徹背」,後背是心肺的反射區,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陽氣足的人不易生病。入秋後扶養陽氣,食療方法建議:(1)熬好粳米湯,加入少量天門冬約20克同煮30分鐘,飲用。(2)食用清燉燕窩也潤肺補津。(3)請中醫師開處方「小健中湯」加味天門冬等,強脾胃,提升心肺動力。祝大家身體「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吃人參會不會流鼻血?

人們往往對人參敬而遠之,說人參很燥,吃了會流鼻血。
其實人參味甘性微寒,只有在人的身體津液非常不足時,吃人參後,氣血收回到脾胃,參與運化,使鼻腔內口腔內津液不足,局部虛熱脆弱,才有可能流鼻血。這是很個別的情況。補充好津液,吃人參就不流鼻血了。
補津液最簡單的方法,常吃白米粥(或米湯)。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22222

塞納葉

一位朋友没有甚麼病,只是單純便秘,買了點通便藥,吃了幾天見有些效果。但是能長期服用嗎?成份裡面有一種叫塞納葉,它是瀉藥番瀉葉的別名,本來屬於猛藥,應該慎用,但是有了時髦的新名字——塞納葉,就成了流行品。根據中醫臨床經驗,長期使用番瀉葉,會產生對藥性的依賴,宜適可而止。最好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安全的方法可用「麻子仁丸」,這條方子有潤腸功能,重點是緩通大便。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蝴蝶斑」是紅斑狼瘡的別稱

睇中醫,有時候醫師會説病人患的是「蝴蝶斑」,聽起來輕描淡寫,其實很可能是紅斑狼瘡病,這是一種免疫功能失調症。當年西方有位醫生覺得這個病的病損模樣,看似被狼咬過的傷口,因而得名紅斑狼瘡。一旦發現患病,患者不要太害怕,西醫和中醫都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只要堅持治療。不過,對女性患者有一點小小的提醒:在病情活躍期避免服用避孕藥。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夏天宜吃薑」有没有道理?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容易外散,人們又喜歡飲冰水、凍汽水、凍啤酒,如此一來,身體外熱內寒,脾胃功能變弱,容易引起腸胃寒濕,肚脹腹瀉。薑性溫,歸脾經和肺經,幫助暖腸胃、解毒(解魚蟹之毒),對腸胃致病細菌有抗拮作用,因此夏天宜吃薑。蔥蒜亦宜。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慢郎中「快閃」!

問:果汁飲多了會關節痛?

答:會。如果患有高尿酸痛風症,水果的果糖含量高,會影響尿酸代謝,容易引起關節痛。宜少飲果汁多飲水。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傷寒論》原文第六條第一部份:「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胡希恕講解: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的是它渴。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證就渴呀,它頭有熱。熱的這種病啊,它不惡寒,⋯⋯這個裡熱刺激相當厲害,尤其對於大腦。⋯⋯這溫病就是這樣,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溫病不是太陽病的一種證,這是另一種病,叫溫病。⋯⋯既然是溫病,就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治了。太陽病的治療方法是發汗,溫病不屬於太陽病就不能發汗了,裡熱是不能發汗的,這個千萬要注意。(摘錄)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

中醫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傷寒論》

《傷寒論》第五條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按:此處的「傳」是指病情向陽明經或少陽經傳變。不是指傳染。)

  胡希恕大師講解:上面說的是開始,一日。這個說過了兩天三天的時間。那麼如果這個病傳,一定是有徵兆的,傳哪去呀?它由表往裡傳,或者傳陽明,或者傳少陽,而陽明少陽證一點都不見,肯定它不傳。那麼這兩段我們看的雖然是太陽表證,但你對這個病的輕重緩急、傳與不傳,當大夫的也要心裏有數。怎麼來觀察呢?那麼不外乎在脈證。開始两三天不傳,那它肯定是不會傳。⋯⋯這個病還是不要緊的,就是一般的傷風感冒了。

(按:從這一條要領悟到,為醫者要能夠心中有數)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