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診所內外的故事

患上什麼病會「爆肺」?

最近新接一例肺淋巴血管平滑肌肌肉增生症:

  李小姐,年齡31歲,職業:核數師,婚姻狀況:未婚,2020年10月X日到診。

西醫診斷:肺淋巴血管平滑肌肌肉增生症。
  這個病女性較常見。雖然中醫未能作精微的病理解剖研究,但是在免疫調節、器官保護和抑制血小板集聚等方面,應能發揮作用。

中醫辨證:患者2017年1月某日,出現氣喘氣促,缺氧,入住某醫院,醫生診斷她左肺葉爆裂,立即給她做修補肺葉手術,並診斷她患上肺淋巴血管平滑肌肌肉增生症。 2019年10月某日,出現氣喘氣促、缺氧,再次入住某醫院,醫生診斷她右側肺葉爆裂,給她做右下肺葉切除手術。親人介紹中醫治療。現證臉色蒼白,四肢冰冷,精神疲倦,2至3天大便一次,胃口一般,睡眠差,痰多咳嗽,經期周期正常,經血量偏多,貧血,MRI檢查顯示右側身體淋巴積液,自覺肺部、右側身體不適,工作能力尚可,脈細緩,舌淡紅、苔薄白,證屬少陽、陽明合病,血氣鬱滯,瘀結臟腑,治以疏解氣機,消瘀破結,方藥選用〝四逆散〞合〝抵當湯〞加浮小麥、紅棗、生石決明、桂枝飲服,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用藥:(中藥飲片)北柴胡二錢、白芍三錢、枳實四錢、炙甘草錢半、水蛭1/3錢、虻蟲1/3錢、桃仁三錢、生大黃一錢(後下)、浮小麥一兩、紅棗二粒、生石決明一兩、桂枝四錢,每天飲服一劑,連服六天,每三天覆診一次,守方加減用藥治療。

針灸治療:取用十二經絡、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多經多穴治療,對本病有效,採用捻轉、提插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灸一次。

療效跟進:治療一個月後,病情平穩,精神佳,自覺呼吸暢順,無不適感。自願選擇中醫繼續治療。

醫話:有感於多例患者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建議大家也來關注中醫,為自己的健康準備多一個選擇。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於2021年1月

熟用經方,遇病不慌

折解CA72-4的疑惑

  介紹一例常見的病例,每每有人患上這個病不自知,知道之後又嚇一大跳。

  林小姐,36歲,教師,已婚,2029年11月X日到診。她呈出一份檢查報告,顯示CA72-4數值偏高,她有點焦慮,問是不是生胃癌,應該怎麼辦?CA72-4是個什麼東西呢?它是近年來用於醫學檢測的腫瘤標記,可以成為診斷胃癌的一個參考指標,因此,也被稱為胃癌抗原。那麼CA72-4高了會不會就是胃癌?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因為正常的細胞受到炎症的刺激而產生,例如消化道方面的炎症、胃炎、膽汁反流等。

  這位患者有飲酒的愛好,近兩年經常胃痛。抽血檢查CA72-4,結果是18.7u/ml(正常值<6.0u/ml),幽門螺旋桿菌IgG抗體positive。根據經驗,建議她服中藥治療胃痛,如果炎症引起這個腫瘤標記數值高,是可以降下來的。

一診:主訴胃痛,納差,惡心,心下痞滿,腹鳴便溏,舌潰瘍,苔黃,脈細緩,辦證屬厥陰經,半表半裡陰證,上熱下寒,治以辛開苦降,方藥選「半夏瀉心湯」加蒼朮、白朮、海螵蛸。

處方:法半夏四錢,黃芩三錢,黃連一錢,黨參三錢,乾姜二錢,紅棗二枚,炙甘草錢半,蒼朮三錢,白朮三錢,海螵蛸二錢,每日一劑,連服七日。

二診:服上藥後,仍覺有胃痛,大便兩日一次,納差,噦酸,胃脹呃氣,脈細弦,舌淡紅,苔薄白,證屬太陰證,裡虛胃寒,內飲不化,治以益氣和中,溫寒化飲,以「理中湯」合「小承氣湯」及「甘麥大棗湯」,加木香一味治療。

處方:黨參三錢,蒼朮五錢,炙甘草錢半,浮小麥一両,紅棗二枚,生大黃1/3錢.後下,枳實四錢,厚樸三錢,木香二錢.後下,每日一劑,連服七天。

三診:2020年11月17日,守方不變,每天服一劑,連服七天。

四診:2029年11月24日,守方,生大黃1/3錢加至半錢,加雞內金三錢,每天服一劑,連服七天。

五診:2020年12月3日,守方,去蒼朮、雞內金,加白朮五錢、熟附子錢半,每天服一劑,連服七天。

六診:2020年12月11日,守方,熟附子錢半加至二錢,每天服一劑,連服七天。

七診:2020年12月21日,守方,生大黃半錢加至一錢,每天服一劑,連服七天。

  經以上治療後,胃痛消失,CA72-4覆查結果降至正常範圍1.0u/ml (正常值<6.0u/ml)。

  由CA72-4指標可逆轉來看,這一例屬於消化道炎症,並非胃癌,囑患者戒酒,戒食辛辣,少食刺身,均衡飲食。

  整個治療過程所用全部是仲景經方,又一次說明古方今用,確實有效。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日期:2021年1月

元旦快樂!新年進步!

圖片1

聖誕大餐!願大家聖誕佳節溫暖飽足!

X1 X2 X3 X4 X5

聖誕快樂!願您們平安~

Xmas

中醫之難,在於每宗治療方案的獨特不可複製

  中醫之難,在於對每宗病的治療方案都是具有獨特性,不可複製,尤其是對慢性病。正因為不易掌握,所以治療慢性病,中醫有它先天的優勢。

  在這裡歸納一下三宗罕見病的處理經過,歡迎指點賜教。三宗病例都是經西醫確診,才獲知病名叫做:Lymphangioleiomyomatosis,中文譯名為:肺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屬非常罕見的疾病。

  第一宗在西醫確診後,曾經施以7個月中醫治療,維持著部分肺功能,直至獲得肺器官移植,患者成功存活至今。(詳細資料附列於本文之後。)

  第二宗在西醫確診後,接受一個月中醫治療,患者相當年輕,初入職場,由於經濟條件及情緒等原因,未能繼續治療,病情不穩定,後來失去了音訊。

  最近遇見第三宗,患者是一位女士,年紀五十出頭,文職人員。初期有隱性病徵,例如:貧血但同時高壓,月經周期不規則,經量少,有看醫生但是未能察覺真正病因。其後出現夜間入睡後痰多,平時咳嗽,行走時覺得氣促。其時飲食睡眠尚可,未找中醫治療。由於症狀久治不愈,幸好找西醫詳細檢查,發現患上肺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但西醫暫時未有治療方法和藥物,只給予排期等候器官移植。綜合至今獲得的資料,這個病會造成肺部肋膜,縱隔腔、胸管以及腹膜後腔的平滑肌肉細胞不正常增生。僅發生於女性,發病時期為青春期及孕齡期女性,原因不明。症狀主要為呼吸困難、缺氧、氣胸。這位患者確診後,由於得不到具體治療,轉而中試找中醫尋求方法。

  接手這第三宗病例,對照第一宗來說,特點是發現得早,病情不算很嚴重,中醫有可能幫病人穩定病情舒緩症狀,守護她過渡到器官移植。

  初診時,病人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出現細緩脈、細緊脈交錯,呼吸輕淺,自述動輒氣促,六經辨證屬太陽、少陽、太陰合病,起於寒熱夾雜,熱壅氣鬱,繼而內生飲結。治以疏解氣機,逐飲散結,方藥選用「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葶藶大棗瀉肺湯」加「葦莖湯」,每日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

  在這個病例中一次處方用到四條經方合用,中醫稱為「合方」。《傷寒論》理論框架法度嚴明,強調方證相應,有這個症才能用這條方劑,必須首先將方劑熟記於心,瞭如指掌,每出一條方都是方證相應,不是信手拈來。由於《傷寒論》所出方劑簡潔明瞭,可以兩方合用,甚至三方、多方合用,即使遇上複雜罕見的病例,亦可奏良效。這一點大家不可不知。凡是長於些道者,用之得心應手。前提是必須根據每一個病例的具體脈證,精準合方使用,不可複製。

資料數據:
處方:(中藥飲片)北柴胡錢半,枳實四錢,炙甘草錢半,桂枝五錢,茯苓四錢,牡丹皮三錢,桃仁三錢,葶藶子四錢,大棗一枚(大)、葦莖四錢,生薏米5錢,冬瓜籽四錢,每日飲服一劑,連服6日。
針灸治療:對十二經絡、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實施多經多穴治療,採用捻轉、提插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灸一次。

  治療後病情明顯趨向平穩,因此保持治則不變,囑長期服藥。每次覆診時因應脈證,於上述合方的框架下稍作加減。患者現在生活質量尚佳,能夠在職工作,同時亦在排期等候器官捐贈。

附錄第一宗病例,可以看到治療處方明顯不同:

病例:肺淋巴血管平滑肌腫瘤症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
  陳小姐,病歷編號:80557X號,出生日期:1967年X月X日,職業:保險從業員。2011年6月18日到診。
西醫診斷:肺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
中醫辨證:患者出現氣促,咳喘,口唇、指甲紫色,行動困難,飲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血壓高,心跳快。症狀已有六個月病史,經中、西醫治療未見療效而來求診。舌紫色,苔白厚,脈弦緊,兩尺沉,證屬太陽、大陰合病,外寒內飲,方藥選用〝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吉林長白山人參、霍山金釵石斛,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用藥:(中藥飲片)茯苓五錢、炙甘草二錢、五味子三錢、乾薑二錢、細辛根半錢、法半夏四錢、北杏仁四錢、葶藶子四錢、大棗一枚、吉林長白山人參二錢、霍山金釵石斛二錢,每天飲服一劑,連服六天,每三天復診一次,守方加減用藥,結合吸氧治療。
針灸治療:取用十二經絡、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多經多穴治療,採用捻轉、提插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灸一次。
療效跟進:治療過程中呼吸舒適,吸入氧氣5度左右,七個月後換肺。換肺後至今生活質量良好,起居飲食如常人,恢復正常工作。
醫囑:均衡飲食,多食蔬果,戒煙戒酒,戒食辛辣。

----------------相關資料附錄----------------

疾病類別: 淋巴血管平滑肌肉增生症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
疾病名稱: 淋巴血管平滑肌肉增生症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

疾病特性:
  為一罕見的平滑肌細胞不正常增生疾病,會造成肺部、肋膜、縱隔腔、胸管及腹膜後腔的平滑肌肉細胞不正常增生。僅發生於女性,發病時期為青春期及孕齡期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33歲),此病的成因至今不明。約有10% ~ 20% 的病患被發現會同時合併發生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簡稱TSC)。TSC為顯性遺傳,染色體(HMB45)上有變異,會侵犯多重器官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眼睛、皮膚、腹部器官(特別是腎臟)和肺部;但PLAM並不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眼睛與皮膚,且尚無明確之家族遺傳現象。若無接受肺移植手術,78%的患者存活年限為8.5年。
發生率:
  此疾病的發生率未被明確統計,在美國已有500例以上的病患,其病例數仍在增加。於歐洲和日本也只有零星之病例。此疾病在香港非常罕見,僅有零星之病例報告,目前尚未有明確之統計資料。
診斷:
  早期要診斷PLAM是很困難的,因它的症狀與其他肺部疾病相似,例如氣喘、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病患經常是因為氣胸引起胸痛及呼吸困難而就醫才被准确診斷出罹患此病。若要做出确切的診斷,需經下列各項詳細臨床檢查以排除其他致病因素。
1. 實驗室檢查
2. 胸部 X光檢查
3. 肺功能檢查
4. 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檢查:需由有經驗之醫生分析
5. 肺部病理切片
6. 淋巴病理切片
臨床症狀:
1. 呼吸困難
2. 咳嗽、胸痛
3. 氣胸
4. 乳糜性肋膜積水
5. 腎臟的血管脂肪瘤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10月

纖維母細胞風濕病(痹症)

  這宗新近的個案,非常罕見,在這裡報導一下,如果能對業界豐富資料數據有些微幫助,誠為所願。也歡迎關注健康的人士了解一下。
  患者李先生,年約55歲,職業是商人,2020年3月x日到診。患者一向健康,起居飲食與正常人無異。在2016年10月的某天,早上起床後,開始感覺兩側肩關節疼痛,持續兩個月後疼痛加劇,2017年初出現肘關節疼痛,雙手的十指關節痛而且發硬,2018年發現手指關節變形,攣曲不能伸直,活動不自如,手指皮膚出現顆粒狀增生物,2019年中,出現兩膝關節硬痛,夜睡不寧,自汗,四肢冰冷。數年來遍尋西醫中醫四出求診,不得要領,病情亦未受控制,愈加嚴重,直至2019年2月,公立醫院將患者的組織樣本送往英國做化驗,終於找到原因,診斷他患上纖維母細胞風濕病。經過一段時間西藥治療,病情受到控制,略為改善。近日經親友介紹,前來求診。首診脈沉細、左遲、右緊,舌淡無色澤、苔少,面色無華,六經辨證,屬少陰經病,寒瘀結,經年不斷,外邪直犯少陰,陽虛不運寒邪,滯而成為內濕。治以溫陽散結,驅邪袪濕,方藥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野葛根、獨活,每日一劑,中藥飲片煎服,外加針刺治療。
  主用處方:桂枝五錢,白芍三錢,乾薑二錢,炙甘草一錢半,炒知母二錢,炙麻黃二錢,防風二錢,白朮五錢,熟附子二錢,野葛根五錢,獨活二錢,每日一劑,連服六日。藥後症狀減輕,守方稍作加減繼續治療。
  針灸治療:十二經絡、任督二脈,多經多穴治療,對本病有效,採用捻轉、提挿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灸治療一次。
  調治後,疼痛減輕,西藥減量,關節逐漸消腫,肢體功能改善,精神轉佳。
  李先生患的纖維母細胞風濕病屬於非常罕見的病,據說是香港首宗診斷,屬中醫的痹症、痿症範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治之,方證相應,取效尚佳。

資料提供:編輯室
2020年10月

膝關節退化醫案

  初診:2020年7月7日
005004006
  蘇女士,病歷編號:8102xx,71歲。
  西醫診斷:1.椎骨退化 2.膝關節退化 3.脛骨筋膜炎。
  中醫辨證:患者長年務農耕田,勞動過度,衣食不足,又生育二男三女,早已骨質勞損退化。近年常發腰痛,膝關節腫痛,近日病情惡化,寸步難行,坐立不安,日夜抽痛,下肢冰冷、浮腫。西醫認為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並且細菌感染,建議進行手術。中醫診斷:舌淡紅,苔白厚,證屬少陰太陰合病,氣血不暢,寒瘀內結。治以溫裡祛瘀,活血止痛,通經活絡。方藥選用「甘草附子湯」合「腰腿痛方」加減。

  處方用藥如下:炙甘草6g,熟附子7g,白朮15g,桂枝15g,當歸6g,生地黃10g,赤芍9g,丹參6g,淮牛膝10g,乳香3g,沒藥2g,細辛根2g,炙麻黃5g。每天一劑,連服五天。

  外洗方(忌食):桂枝30g,生麻黃10g,三稜15g,莪朮15g,蘇木15g,吳茱萸10g,海風籐30g,乾姜皮10g,冰片(烊化)2g。
以適量水煎1小時,浸洗。

二診:2020年7月11日

  患者自訴疼痛減輕,能短暫步行,唯服藥後胃部不適。

  處方用藥如下:炙甘草6g,熟附子7g,白朮15g,當歸7g,熟地黃10g,白芍10g,丹參6g,淮牛膝10g,細辛根2g,乳香3g,炙麻黃5g,黨參10g。水三碗半煎剩一碗,每天一劑,連續飲七天。

  外洗方不變,用法如前。

三診:2020年7月19日

  患者自訴疼痛已大致消除,現可正常步行,相當高興。

  處方用藥如下:炙甘草6g,熟附子6g,白朮15g,桂枝15g,當歸片9g,白芍12g,茯苓12g,川芎6g,澤瀉15g,淮牛膝10g,黨參12g,牡丹皮10g,桃仁10g。每天一劑,連服十天。

  外洗方不變,隔天洗敷。

  本案病人經中醫藥治療,不但免卻手術之苦,並且能健步行走,治療後生活質量良好,全程治療22天,病證消除。

資料來源: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8月

桂枝二麻黃一湯之應用

  桂枝二麻黃一湯,顧名思義,是由桂枝湯及麻黃湯以二比一之比例合用的方子。臨床上面對各種外感病或皮膚病,只要對準方證,就有使用此方的機會。

  方藥組成:桂枝6克,芍藥6克,麻黃3克,生姜6克,杏仁3克,炙甘草4克,大棗2枚。
方中桂枝、麻黃合力發汗解表;杏仁宣肺下氣平喘,亦幫助發汗;芍藥與桂枝同用,調和營衛,同時芍藥制衡麻、桂之力,以防發汗太過,損傷津液;生姜、大棗、炙甘草和胃補虛生津,以資汗源。諸藥同用,既能發汗解表,又能和中養液,常用於太陽表證,虛實同治,攻補兼施。

以下供病案一例以作參考:
  乙某,女,成年,手足末端突發密集細小水泡,皮膚紅腫痕癢。舌紅、苔薄。診斷為免疫系統失調引發皮膚炎。
001002
(治療前圖片)
  處方如下:桂枝15g,炙麻黃6g,北杏仁10g,白芍10g,乾薑皮5g,哈蜜紅棗一粒,炙甘草5g,白癬皮7g,地肤子6g,生地黃9g,防風6g,荊芥10g,千里光15g。每日一劑,連飲7天。外洗方(忌食):桂枝30g,生麻黃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乾薑皮10g,大飛揚30g,黃栢10g,金銀花15g,寒水石60g,滑石30g,生石膏60g,冰片2g(後冲),熬煮,泡洗皮膚患處。每日一次,連洗七天。
003
(治療後圖片)
  七天後,患者訴水泡消失,紅腫退卻,而轉發為細小風團。醫囑按原方再進5劑,無須外洗。

  五天後,患者反映基本痊癒,只剩腳跟後少許濕疹舊患。醫囑再按原方服5劑善後。疾病告癒。

  桂枝二麻黃一湯主治太陽表虛及表實證相兼而表虛更重的病人。乍聽之下,豈不是有矛盾麼?不!其實在臨床上,純虛或純實的病人並非最多,反而寒熱錯雜、虛實相兼的情況最為常見。臨症時需小心辨證、靈活運用,方可藥到病除。而桂枝二、麻黃一的比也例並非一成不變,《傷寒論》亦有記載「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方實屬仲景書之舉例說明,以啓示後人處方用藥要靈活變通,善用合方、加減,以做到「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精神。

資料來源: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7月

《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序言

劉渡舟 序

胡希恕先生為全國名醫之一,系經方學派的大師。先生生前與陳慎吾先生為摯友,棋酒吟詠之餘,則以研究仲景之學而共相勸勉。
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於仲景之學也。
先生雖年屆八旬,然對來診群眾,無不熱情接待,在為人民服務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了繼承先生的醫績、傳播先生的經驗,其門人馮世綸、張長恩、胡躍、李惠治等整理了先生的醫軼。幾經寒暑,幾經周折,終於寫成了《經方傳真》一書。
全書分析方證特點,並且有例有案,結合實踐,使治病的思想方法,深入淺出躍於紙上,這不但為學習仲景學說開擴了眼界,同時也發展了經方治療的經驗,為研究胡老醫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余不敏,與先生為忘年交,在醫學遇有疑難之處,每向先生請教,而先生必侃侃而談,毫無保留,令我深感難忘。
胡老雖然離開了人世,然此書能風行於世,則胡老之學術思想因青春常在而永傳人間也。
劉渡舟 寫於丁卯年

謝海洲 序

胡希恕老大夫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曾與陳慎吾老大夫共同約我參與辦學,傳授中醫學術,1952年市衛生局批准作為中醫教育試點,直至1956年北京中醫學院成立,先後培養學員近千人,填補了中醫教育這一階段的空白。
我在此期間與胡、陳二老朝夕與共,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堪稱良師益友。
胡老理論基礎堅深,臨床經驗豐富,對仲景之學研究有素,有個人獨到見解。擅用經方,尤其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運用更有獨到之處,除應用於傷寒、溫病外,尚有內、外、婦、兒各科雜病,每用必效,人所公認,堪稱一絕。
馮世綸醫師等於胡老親炙襄診多年,深得其三昧,可謂胡老之傳人,使胡老多年積累的經驗與臨床心得體會得以發揮傳播,亦仲景之功臣也。
胡老一生「含辛茹苦,潛心育才;喜得春風,桃李飄香」。胡老夙願以償,可以瞑目,含笑九泉矣。
謝海洲 寫於丁卯年

劉觀濤 序

如何「一通百通」用傷寒?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無數中醫學習者、臨床者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對於《傷寒論》,所閱之書既多,但臨床水準難以提高。那麼,到底該如何「一通百通用傷寒」、親身驗證經方效如鼓之呢?
畢生研習、應用《傷寒論》的胡希恕先生,給後人留下了學傷寒、用傷寒的高效捷徑:先辨六經(八綱),後辨方證,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胡希恕先生研究《傷寒論》,所以能取世人注目成就,是因重視原文分析、重視前後條文聯繫分析,「始終理會仲景書」,同時重視密切聯繫臨床並重視文獻考證及各注家見解,從而總結出:《傷寒論》的基本理論基於:由八綱發展成六經辨證。因而果斷提出:《傷寒論》的六經與《內經》本無關係。認為經方臨床的核心,是「六經八綱」以及由此細化的「方證對應」。
病位(表、裡、半表半裡)和病情(陰陽)的結合,則構成了「萬病的總綱」—六經。
病位/病情 表 裡 半表半裡
陽 表陽/太陽病 裡陽/陽明病 半表半裡陽/少陽病
陰 表陰/少陰病 裡陰/太陰病 半表半裡陰/厥陰病
胡希恕先生告訴我們:「六經八綱雖然是辨證的基礎,但實際應用遠遠不夠。例如表陽證/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發汗的方劑為數很多,是否任取一種發汗藥即可用之有效呢?我們的答覆是不行,絕對不行。必須具體落實到某方,如桂枝湯、或麻黃湯、或桂枝加桂湯等才可以,而這就要從「六經八綱」繼續辨證,直到辨到具體方藥,即方證對應。」
馮世綸教授最初跟隨胡希恕先生抄方時,常聽胡老說:「這個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證,這個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乾薑湯合當歸芍藥散證」,並見其方總是《傷寒論》上原方、原劑量,很少加減,療效卻很好,感到很奇怪,於是請教胡老,胡老笑曰:「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於方證是否辨得正確。」
限於當時的學術環境,胡希恕先生獨立發現的「《傷寒論》源自《湯液經法》而非《黃帝內經》,而經方學派主要運用六經辨證(而不用臟腑辨證)和方證辨證」的學術體系很難得到當時學界的公認,先生不得不以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湯本求真等)的相近理論和實踐作為自己學術的「佐證」,於是當時學界乃至劉渡舟先生如此「看待胡希恕先生:後得《皇漢醫學》,對湯本求真氏之論,則大相讚賞而有相見恨晚之情。於是朝夕研讀,竟豁然開悟,而臨床療效從此則大為提高」—實則胡希恕先生秉承其師王祥徵傷寒思想,通過大量臨床和深度思考,而獨立發現「方證是辨證的尖端」的學術體系。雖然對日本古方派學說也有借鑒,但更多則是不同於日古方派的獨創性思想。
胡希恕先生晚年曾指導日本留學生考察團,精於「古方派」的日本學者認為胡希恕的學術體系雖與日本古方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多則是胡老的獨創內容。因此,日本漢方醫學界評價胡希恕先生是「中國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筆者曾組織重新出版了湯本求真的《皇漢醫學》以及包含日本「古方派」醫學經典著作的《皇漢醫學》叢書(精編增補版),讀者不妨將之與胡希恕先生的學術進行參閱和對比。
胡希怒先生生前曾經撰寫《傷寒約言錄》、《金匱約言錄》、《溫病條辨評注》等大量傷寒臨床的油印講稿和筆記手稿,並留下《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講課完整錄音,許多人勸他發表,但胡老總是笑答:「我還沒考慮成熟。」或說:「輕易發表文章,易有謬誤,害己害人,殃及後人,罪莫大矣!」當有人整理好他的臨床經驗,讓他過目修改,他便會說:「寫得不錯,我看一看再說吧!」但一放幾個月、幾年仍不拿出,示意不要發表。故胡老一生,教出了很多學生,僅發表了一篇文章,也是因一再懇求不得已寫的。
對於未經千錘百煉、嚴謹無誤的文章,胡老寧肯親手毀棄也不願流傳後世。故胡老去世後,僅留下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和《傷寒約言錄》這部他親自審定的完整手稿,其他絕大多數都已毀佚,讓諸多中醫人士扼腕憾兮!
對胡老生前親筆撰寫、留存至今的部分散亂的筆記手稿,雖然極具實用價值,但胡老思路靈活,筆記屢屢改動,觀點前後有顯著變化(比如:對個條文的解釋,有時會前後有五六種不同的觀點),而且胡老明言:「沒考慮成熟,不要發表」。所以,對於胡希恕的經方思想與實踐的系統整理與總結,更多要借助於親自聆聽胡老教誨的弟子們的聽課筆記和抄方記錄。
馮世綸教授等胡老弟子們,為了讓胡希恕先生的經方體系能指導更多醫生提高臨床療效,幾十年如一日,擴充聽課筆記,加入臨床體驗,陸續整理、出版《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胡希恕傷寒論通俗講話》(本書包含糊希恕先生生前親自審定的文章和講稿、《傷寒約言錄》,並附有弟子們抄錄、整理的胡希恕臨床各科醫案)、《中國湯液經方》等代表性專著。馮世綸教授私下向筆者坦言:「專著寫作和聯繫出版的過程充滿酸甜苦辣:比如,書稿投稿後,曾經壓在某出版社長達十年而音訊皆無;再比如,某編輯為了銷量考慮,要求把書稿全稿刪減一半之多;有的編輯要對書稿內容根據個人喜好進行「組裝」……但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胡希恕先生的經方體系終於得以出版。如果中醫讀者能夠從中大受其益,那是胡希恕先師經方體系的精華所在;而如果書中個別內容有所失誤,那我個人要背負全部指責。」
胡希恕先生雖提出「先辨六經,後辨方證」的經方臨床應用方法,但生前尚未對《傷寒雜病論》中的每個方劑都進行明晰地「辨六經,辨方證」。馮世綸等弟子根據胡希恕老師的學術思想,在本書(《經方傳真》修訂版)中,探索性地對全部經方都進行六經類證,為實現「方證是辨證的尖端」鋪設了條快捷通道!
具體而言,臨床中碰到的病情,往往和《傷寒論》所敘述的條文不能嚴格對應,這就需要「觀其脈證」,先進行辨證:從「六經」到「方證」,然後選擇相對應的「方藥」。如此則不管病情千變萬化,都不會逃離「六經、方證」的組合了!「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祝味菊先生在其代表作《傷寒質難》中所說的這句名言,我認為完全可以作為本書的評語。
2008年4月11日
於北京

0425_1

資料整理: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