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美中醫案
補虛袪風法治療眩暈症
麻某,女性,48歲,於1974年3月19日來診。
主訴:患眩暈症4年余。閉經已4年,汗出,經常暈倒僕地,惡心,有時嘔吐,血糖75mg/dl。診斷為低血糖症,久治未愈。
切脈,沈取粗大,觀舌,質淡,舌上有薄白苔,血壓100/70mmHg,軀體肥胖,不任勞累。
眩暈,頭目昏眩而昏厥之謂,其原因多種,屬於虛者十之八九。《內經》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仲景則以痰飲為先,河間、丹溪謂「無火不暈,無痰不眩」,多因脾胃氣虛,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風力而飛揚。
痰火乃其現象,氣虛是其本質。細詢患者,起初因勞倦過度兼汗出不止而得,舌淡是脾陽虛,而舌本苔白、脈大是運化失權,納入之水谷不化精微,而釀成痰濕,瀰漫中焦,遭肝風夾持,時時泛濫上衝,故眩暈僕倒,
持久難愈。治取健脾滌痰為主,輔以補虛瀉火祛風。李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處方:姜制半夏45克,炒白術30克,麥芽45克,炒神曲30克,米泔浸蒼術、黨參、蜜炙黃芪、陳皮、茯苓、澤瀉、天麻各15克,乾姜9克,酒黃柏6克。共為粗末,分成30包,宗東垣法小量久服,避免脾胃久虛,不能多納,緩緩治之,以便由量變達到質變。每服9克,煎兩次,合在一處,分兩次,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溫服之。
本方以補脾胃為主,取半夏和胃以化中焦之濕痰,痰多阻滯,則以神曲、麥芽消之;痰系水濕,則以二術、茯苓、澤瀉利之;究其痰濕之來,因脾胃虛弱,以致中焦停痰蓄飲上衝而頭目眩暈,則以參、芪之大力補氣,合術、苓以健脾,乾姜溫脾,橘皮行氣,黃柏清火,天麻祛風。培本治標並進,適用於脾胃虛弱、慢性頭暈、手足倦怠。
7月27日復診:服上方3料,共90包,頭暈汗出基本痊癒。月經來一次,量少。不久前因勞累,又復汗出惡風,心慌心跳,為疏保元生脈湯。處方:生黃芪15克,黨參12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麥門冬12克,五味子6克。囑煎服數劑,止汗而補氣以善後。
又,張某,男,56歲,於1974年5月7日來診。
主訴:1960年開始頭暈目眩,曾在1963、1964年因施治得愈,後因工作勞累復發。發時經常晨起出現,走路時則眩暈欲僕地,必抱持身邊人或物得免,瞬時即平復,耳鳴,乘車不敢面向後,行走身搖晃,不敢自行過馬路,時時有頭重腳輕之感;汗多,稍一體力活動或精神緊張則出汗,多數是出冷汗;鼻多清涕,晨起噴嚏尤多,有時帶血。血壓偏低,一般為90~100/60~70mmHg,總膽固醇300~360mg/dl,長期低熱,體溫37.3℃~37.6℃,並有腰、腿部關節炎,增生性脊柱炎,肺氣腫,眼底視網膜動脈反光增強。
綜合各種病情及脈舌現象,是氣血兩虛,脾胃陽氣不足,自身缺乏控制能力,所以出現種種不足病變。以治內耳眩暈症驗方投之。處方:酸棗仁15克,懷山藥15克,桂圓肉15克,當歸15克,五味子9克。
5月22日二診:服前藥6劑,16日曾大暈一次,但無倒轉感,症較前輕,脈舌同前,為處李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為粗末,每日服12克。
6月5日三診:服上方又暈一次,但較輕,血壓同前。仍服前方,因脈微氣虛,加重參、芪量。
6月25日四診:頭暈大減,脈雖小而見有力,一周以來精神覺旺,前方加太子參繼服。
8月1日五診:服藥月余,只輕度眩暈一次,能走路,食量增加,精神好,宿疾都見輕減,眩暈基本痊癒,但脈仍小弱,用東人參易太子參,再制一料服之。
《岳美中全集•上篇》
二、李玉海醫案
眩晕
閻某,女,38歲,1985年11月2日初診,患者罹患眩暈年余,多方求治罔效,症見頭暈目眩,不能抬頭,嘔惡厭食,惡風畏寒,頭項強痛,背部酸楚,舌淡苔白,脈弦緊,此次臥床已達10余天。治擬疏通經氣,升舉清陽,方用葛根湯。處方:
葛根30克,麻黃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薑6克,大棗12枚,甘草6克。
迭進4帖,病苦若失,隨訪至今,眩暈未再復發。
按語:
風寒之邪干於太陽,太陽經氣不疏,清陽阻遏,不能上承清竅,故而引發眩暈。頭項強痛,背部酸楚,惡風畏寒,脈弦緊等,皆葛根湯之征,故原方投之,藥到病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三、姜春華醫案
眩暈(耳源性眩暈)
魏某,女,55歲,1973年10月22日初診。患耳源性眩暈病已7年,發作時視物轉動,如坐凌空,素患支氣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滑大。証屬痰飲上泛,宜溫化痰飲,用苓桂朮甘湯加味:
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朮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連進14劑而愈,隨訪兩年未發。
按語:
姜春華教授擅於用苓桂朮甘湯治療眩暈証之屬於痰飲上泛者,如屬耳源性眩暈,姜老常加五味子,並重用至9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四、趙醫師醫案
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苓桂朮甘湯
俗稱「耳水不平衡」
吳先生,病例編號:809XXX號,出生日期:1985年X月,職業:結構工程師,婚姻狀況:已婚,到診日期:2019年3月5日。
西醫診斷: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症)。
中醫辨證:二周前患上呼吸道感染(U.T.I.),發熱(BT38.5℃),咳嗽,膿痰,鼻塞,流涕,頭痛。經西醫治療,十天後上呼吸道感染證狀消失,留下眩暈證狀,昨天早上起床後,突發劇烈眩暈,天旋地轉,頻頻作嘔,急召救護車送急診室治療。出院後眩暈頻頻發作,親人介紹前來求診。首診:舌紅,苔薄白,脈細緩,血壓:120/85mmHg,心率:85/分,血含氧量SpO2:98%。證屬太陽、太陰合病,營衛失調,外邪內飲,治以調和營衛,解表化飲,方藥選用 〝苓桂朮甘湯〞加熟附子,野天麻,姜半夏,生石決明,生牡蠣飲服,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用藥:茯苓四錢、桂枝五錢、白術五錢、炙甘草錢半、熟附子二錢、野天麻一錢、姜半夏二錢、生石決明一兩、生牡蠣一兩,每天服一劑,連服六天,每三天復診一次,守方加減用藥,治療三十天。
針灸治療:取用十二經絡、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多經多穴治療,對本病有效,採用捻轉、提插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一次,共針十次。
醫囑:均衡飲食,多食蔬果,戒食辛辣,適量運動。
醫話:本醫案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證屬太陽、太陰合病,營衛失調,外邪內飲,治以調和營衛,解表化飲,方藥選用 〝苓桂朮甘湯〞加熟附子,野天麻,姜半夏,生石決明,生牡蠣飲服,結合針灸,加強療效。〝苓桂朮甘湯〞來源於《傷寒論》,本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白朮而成,功治外寒內飲證,故本方加熟附子,野天麻,姜半夏,生石決明,生牡蠣,治療本醫案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所造成嚴重眩暈證,有良好療效。
(維護私隱權,已將病人的真實個人資料隱去)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於2019年12月
五、趙醫師醫案
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真武湯
俗稱「耳水不平衡」
卓先生,病歷編號809XXX號,出生日期:1987年X月,職業:律師。婚姻狀況:已婚,2019年 4月1日到診。
西醫診斷: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症)。
中醫辨證:患者間歇性反覆發作眩暈多年,發作時天旋地轉,嘔吐,需注射西藥緩解,畏寒怕冷,四肢冰凍,精神疲倦,日常食欲差,睡眠差,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細弱,證屬太陰、少陰合病,陽虛內飲,水飲上犯,治以溫陽利水,驅寒化飲,方藥選用〝真武湯〞加澤瀉、粟米芯、生龍骨、生牡蠣飲服,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用藥:熟附子三錢、乾薑二錢、白朮一兩、白芍三錢、茯苓四錢、澤瀉五錢、粟米芯一兩、生龍骨一兩、生牡蠣一兩,每天服一劑,連服六天,每三天復診一次,守方加減用藥,治療三十天。
針灸治療:取用十二經絡、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多經多穴治療,對本病有效,採用捻轉、提插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一次,共針十次。
療效跟進:治療後病癒。
醫囑:均衡飲食,多食蔬果,戒食辛辣,適量運動。
醫話:本醫案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證屬太陰、少陰合病,陽虛內飲,水飲上犯,治以溫陽利水,驅寒化飲,方藥選用〝真武湯〞加澤瀉、粟米芯、生龍骨、生牡蠣飲服,結合針灸,加強療效。〝真武湯〞來源於《傷寒論》,本方是附子湯去人參加生薑而成,功用溫陽利水,驅寒化飲,故本方加澤瀉、粟米芯、生龍骨、生牡蠣,治療本醫案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嚴重眩暈證,有良好療效。
(維護私隱權,已將病人的真實個人資料隱去)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於2019年12月
六、趙醫師醫案
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五苓散
俗稱「耳水不平衡」
陳女士,病歷編號809XXX號,出生日期:1959年X月,職業:會計師。婚姻狀況:已婚,2019年5月7日到診。
西醫診斷: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症)。
中醫辨證:患者患眩暈證十年餘,發作時天旋地轉,嘔吐,精神疲倦,食欲佳,畏寒,睡眠差,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細緊,證屬太陽,太陰合病,營衛失調,內飲上犯,治以調和營衛,逐飲利水,方藥選用〝五苓散〞合〝甘麥大棗湯〞飲服,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用藥:豬苓二錢、澤瀉五錢、桂枝五錢、茯苓四、白朮五錢、浮小麥一兩、炙甘草錢半、哈密紅棗一粒,每天飲服一劑,連服六天,每三天復診一次,守方加減用藥,治療三十天。
針灸治療:取用十二經絡、任脈、督脈、奇經八脈,多經多穴治療,對本病有效,採用捻轉、提插手法進行補瀉,每三天針一次,共針十次。
療效跟進:治療後病癒。
醫囑:均衡飲食,多食蔬果,戒食辛辣,適量運動。
醫話:本醫案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證屬太陽,太陰合病,營衛失調,水飲上犯,治以調和營衛,逐飲利水,方藥選用〝五苓散〞合〝甘麥大棗湯〞飲服,結合針灸,加強療效。〝五苓散〞與〝甘麥大棗湯〞來源於《金匱要略》,二方合用,調和營衛、逐飲利水,治療本醫案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有良好療效。
(維護私隱權,已將病人的真實個人資料隱去)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於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