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中醫診病不用血壓計、探熱針? 中醫有一個招牌式的診病步驟: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搭在患者的手腕橈動脈管上,聚精會神,輕按重壓,這叫脈診。
有人問:脈診是故弄玄虛嗎?
脈診已經過時了嗎?
中醫脈診學在兩千多年前已有文獻記載,見於《黃帝內經》。沿用至今,是前人充滿遠見的智慧。《史記》的《扁鵲倉公列傳》篇中記載,名醫扁鵲曾經通過脈診,判斷出當時因操勞過度而昏迷不醒的趙簡子何時能寤。去年,我們診所見證過一個病案,病人患上罕見的「肺淋巴細胞平滑肌增生症」而不自知。我們診所的主治醫師因切脈而洞悉危象,配合望、聞、問三診,作出明智決定,及時將病人送急症室救治,幫她逃過鬼門關。
那麼,從手腕的一段脈管,能診得甚麼呢?脈象包含的信息有:
脈的位置深淺;
脈搏速度快慢,力度强弱;
脈搏的節奏。
這些信息,每個人身上的都不一樣。此外,切脈時感受到脈體柔和鬆軟,反映血管壁彈性好;僵硬綳緊則反映血管壁緊張。脈搏形狀粗大,反映血液充盈;脈搏細小,反映血液不足,脈管不能充分擴張。脈搏的流暢程度,帶領出的信息是:血液黏滯度大,血流緩慢而澀滯。血液黏滯度小,血流快而流暢。若血液中雜質含量(瘀血、痰濁)多,血流便會受阻而速度減慢。
健康狀態表現的脈象叫做「平脈」,患病的脈象叫「病脈」。病脈有接近三十種之多。常見的病脈分別為:浮、沉、遲、數、洪、細、滑、弦、緊、長、短、弱、芤、結、代等等。中醫師將以上的信息整合歸類,加上望診、聞診、問診所得,才為每位病人度身訂造治病的處方。
現代醫學依據病理參數,如血壓值、體溫、血糖值,優點是很直觀,對號入座作出診斷。
中醫診脈不會得知這些數字,卻能夠以一種另類語言說出那些數字背後的意義。例如,一個普通感冒發燒的人,脈象浮、數、弦,不難感受得到。再舉例說,高血壓的人,脈管在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產生的壓力差,比平常人大,脈象的沖擊感會較强,脈象因而表現出洪脈,弦脈;而且在對應屬肝的脈體位置上,搏動往往會跟其他臟腑的相應位置特別不協調。這表示肝的氣血出問題。
在西醫按標準數值偏離多少而給病人發降壓藥時,脈象卻已直接引領中醫從肝的氣血入手,處理這種病的內在平衡問題。對病因釜底抽薪,旨在根治。
中醫認為人體的內在平衡被打破就是不健康。脈象作為一種信息,反映人體不同部位的情況,病邪所在的位置,所處的階段。資深的前輩,把它當作小菜一碟,還常常能夠籍着切脈,預測病情轉歸。這種本領,有不勝枚舉的事實證明,在非常境況下,或許會有大用場。相信中醫吧!
編輯室
201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