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敗醬散」臨床應用

  「薏苡附子敗醬散」是以「薏苡附子散」為基礎方,加一味袪瘀排膿的敗醬草,將一條治胸痹、痛痹的方劑,變為排癰膿的方劑。方劑組成:薏苡仁15克,附子6克,敗醬草15克。

  薏苡仁可以利尿解凝止痹痛,並有治癰膿和腫瘤的功效。附子在方中是用於起沉衰、鼓舞正氣。敗醬草,苦平微寒,因有種腐敗的豆醬氣,故名敗醬草,是一味消炎、解毒、利尿藥。功能袪瘀、利水、清火、排膿消腫,治瘡癰膿腫,可用於闌尾炎、宮頸炎等。

  胡希恕將這條方活用於皮膚病,例如皮炎,痂癩,濕癢。受到這個啟發,我臨床用於治帶狀疱疹,病例一則:X某,女,職業:文員,需上夜班,前來求診之前,已經由西醫確診患帶狀疱疹,但是經過一年治療,反復用過特效藥,仍不能治癒,檢查見丘狀水泡生於患者生殖器官表面延至腹股溝,集簇成群,呈帶狀排列,自訴疼痛劇烈難忍。

  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辨為營衛失調,裡虛濕結。處方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合「黃蓍桂枝五物湯」兩條方治療。「黃蓍桂枝五物湯」在此例主要用於「氣不足於外」,患者長期深夜工作,氣血營養差,不能充足於體表,表虛不足以抗邪,故受疱疹病毒所侵,久治不癒。兩條方相配合,解毒消炎,調和營衛,服藥一月,見有顯效,守原方不變,兩個月治癒。

資料來源: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6月

《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序言

劉渡舟 序

胡希恕先生為全國名醫之一,系經方學派的大師。先生生前與陳慎吾先生為摯友,棋酒吟詠之餘,則以研究仲景之學而共相勸勉。
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於仲景之學也。
先生雖年屆八旬,然對來診群眾,無不熱情接待,在為人民服務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了繼承先生的醫績、傳播先生的經驗,其門人馮世綸、張長恩、胡躍、李惠治等整理了先生的醫軼。幾經寒暑,幾經周折,終於寫成了《經方傳真》一書。
全書分析方證特點,並且有例有案,結合實踐,使治病的思想方法,深入淺出躍於紙上,這不但為學習仲景學說開擴了眼界,同時也發展了經方治療的經驗,為研究胡老醫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余不敏,與先生為忘年交,在醫學遇有疑難之處,每向先生請教,而先生必侃侃而談,毫無保留,令我深感難忘。
胡老雖然離開了人世,然此書能風行於世,則胡老之學術思想因青春常在而永傳人間也。
劉渡舟 寫於丁卯年

謝海洲 序

胡希恕老大夫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曾與陳慎吾老大夫共同約我參與辦學,傳授中醫學術,1952年市衛生局批准作為中醫教育試點,直至1956年北京中醫學院成立,先後培養學員近千人,填補了中醫教育這一階段的空白。
我在此期間與胡、陳二老朝夕與共,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堪稱良師益友。
胡老理論基礎堅深,臨床經驗豐富,對仲景之學研究有素,有個人獨到見解。擅用經方,尤其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運用更有獨到之處,除應用於傷寒、溫病外,尚有內、外、婦、兒各科雜病,每用必效,人所公認,堪稱一絕。
馮世綸醫師等於胡老親炙襄診多年,深得其三昧,可謂胡老之傳人,使胡老多年積累的經驗與臨床心得體會得以發揮傳播,亦仲景之功臣也。
胡老一生「含辛茹苦,潛心育才;喜得春風,桃李飄香」。胡老夙願以償,可以瞑目,含笑九泉矣。
謝海洲 寫於丁卯年

劉觀濤 序

如何「一通百通」用傷寒?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無數中醫學習者、臨床者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對於《傷寒論》,所閱之書既多,但臨床水準難以提高。那麼,到底該如何「一通百通用傷寒」、親身驗證經方效如鼓之呢?
畢生研習、應用《傷寒論》的胡希恕先生,給後人留下了學傷寒、用傷寒的高效捷徑:先辨六經(八綱),後辨方證,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胡希恕先生研究《傷寒論》,所以能取世人注目成就,是因重視原文分析、重視前後條文聯繫分析,「始終理會仲景書」,同時重視密切聯繫臨床並重視文獻考證及各注家見解,從而總結出:《傷寒論》的基本理論基於:由八綱發展成六經辨證。因而果斷提出:《傷寒論》的六經與《內經》本無關係。認為經方臨床的核心,是「六經八綱」以及由此細化的「方證對應」。
病位(表、裡、半表半裡)和病情(陰陽)的結合,則構成了「萬病的總綱」—六經。
病位/病情 表 裡 半表半裡
陽 表陽/太陽病 裡陽/陽明病 半表半裡陽/少陽病
陰 表陰/少陰病 裡陰/太陰病 半表半裡陰/厥陰病
胡希恕先生告訴我們:「六經八綱雖然是辨證的基礎,但實際應用遠遠不夠。例如表陽證/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發汗的方劑為數很多,是否任取一種發汗藥即可用之有效呢?我們的答覆是不行,絕對不行。必須具體落實到某方,如桂枝湯、或麻黃湯、或桂枝加桂湯等才可以,而這就要從「六經八綱」繼續辨證,直到辨到具體方藥,即方證對應。」
馮世綸教授最初跟隨胡希恕先生抄方時,常聽胡老說:「這個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證,這個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乾薑湯合當歸芍藥散證」,並見其方總是《傷寒論》上原方、原劑量,很少加減,療效卻很好,感到很奇怪,於是請教胡老,胡老笑曰:「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於方證是否辨得正確。」
限於當時的學術環境,胡希恕先生獨立發現的「《傷寒論》源自《湯液經法》而非《黃帝內經》,而經方學派主要運用六經辨證(而不用臟腑辨證)和方證辨證」的學術體系很難得到當時學界的公認,先生不得不以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湯本求真等)的相近理論和實踐作為自己學術的「佐證」,於是當時學界乃至劉渡舟先生如此「看待胡希恕先生:後得《皇漢醫學》,對湯本求真氏之論,則大相讚賞而有相見恨晚之情。於是朝夕研讀,竟豁然開悟,而臨床療效從此則大為提高」—實則胡希恕先生秉承其師王祥徵傷寒思想,通過大量臨床和深度思考,而獨立發現「方證是辨證的尖端」的學術體系。雖然對日本古方派學說也有借鑒,但更多則是不同於日古方派的獨創性思想。
胡希恕先生晚年曾指導日本留學生考察團,精於「古方派」的日本學者認為胡希恕的學術體系雖與日本古方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多則是胡老的獨創內容。因此,日本漢方醫學界評價胡希恕先生是「中國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筆者曾組織重新出版了湯本求真的《皇漢醫學》以及包含日本「古方派」醫學經典著作的《皇漢醫學》叢書(精編增補版),讀者不妨將之與胡希恕先生的學術進行參閱和對比。
胡希怒先生生前曾經撰寫《傷寒約言錄》、《金匱約言錄》、《溫病條辨評注》等大量傷寒臨床的油印講稿和筆記手稿,並留下《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講課完整錄音,許多人勸他發表,但胡老總是笑答:「我還沒考慮成熟。」或說:「輕易發表文章,易有謬誤,害己害人,殃及後人,罪莫大矣!」當有人整理好他的臨床經驗,讓他過目修改,他便會說:「寫得不錯,我看一看再說吧!」但一放幾個月、幾年仍不拿出,示意不要發表。故胡老一生,教出了很多學生,僅發表了一篇文章,也是因一再懇求不得已寫的。
對於未經千錘百煉、嚴謹無誤的文章,胡老寧肯親手毀棄也不願流傳後世。故胡老去世後,僅留下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和《傷寒約言錄》這部他親自審定的完整手稿,其他絕大多數都已毀佚,讓諸多中醫人士扼腕憾兮!
對胡老生前親筆撰寫、留存至今的部分散亂的筆記手稿,雖然極具實用價值,但胡老思路靈活,筆記屢屢改動,觀點前後有顯著變化(比如:對個條文的解釋,有時會前後有五六種不同的觀點),而且胡老明言:「沒考慮成熟,不要發表」。所以,對於胡希恕的經方思想與實踐的系統整理與總結,更多要借助於親自聆聽胡老教誨的弟子們的聽課筆記和抄方記錄。
馮世綸教授等胡老弟子們,為了讓胡希恕先生的經方體系能指導更多醫生提高臨床療效,幾十年如一日,擴充聽課筆記,加入臨床體驗,陸續整理、出版《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胡希恕傷寒論通俗講話》(本書包含糊希恕先生生前親自審定的文章和講稿、《傷寒約言錄》,並附有弟子們抄錄、整理的胡希恕臨床各科醫案)、《中國湯液經方》等代表性專著。馮世綸教授私下向筆者坦言:「專著寫作和聯繫出版的過程充滿酸甜苦辣:比如,書稿投稿後,曾經壓在某出版社長達十年而音訊皆無;再比如,某編輯為了銷量考慮,要求把書稿全稿刪減一半之多;有的編輯要對書稿內容根據個人喜好進行「組裝」……但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胡希恕先生的經方體系終於得以出版。如果中醫讀者能夠從中大受其益,那是胡希恕先師經方體系的精華所在;而如果書中個別內容有所失誤,那我個人要背負全部指責。」
胡希恕先生雖提出「先辨六經,後辨方證」的經方臨床應用方法,但生前尚未對《傷寒雜病論》中的每個方劑都進行明晰地「辨六經,辨方證」。馮世綸等弟子根據胡希恕老師的學術思想,在本書(《經方傳真》修訂版)中,探索性地對全部經方都進行六經類證,為實現「方證是辨證的尖端」鋪設了條快捷通道!
具體而言,臨床中碰到的病情,往往和《傷寒論》所敘述的條文不能嚴格對應,這就需要「觀其脈證」,先進行辨證:從「六經」到「方證」,然後選擇相對應的「方藥」。如此則不管病情千變萬化,都不會逃離「六經、方證」的組合了!「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祝味菊先生在其代表作《傷寒質難》中所說的這句名言,我認為完全可以作為本書的評語。
2008年4月11日
於北京

0425_1

資料整理: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4月

我最尊敬的《傷寒論》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

  胡希恕(1898—1984),中醫臨床家,教育家,近代經方學派大師。治病濟世六十餘年,終生致力於張仲景學說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自已的獨特見解,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是中國獨特理論體系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我是一名香港執業中醫師,學習和臨床應用經方五十多年。在漫長的工作實踐當中,了解到經方派醫家的這位重要人物,他在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上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對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由於胡希恕先生對仲景學說的堅定信心,以及殫精竭慮的探索研究,粹煉出精湛的技術結晶,向我們展現了經方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振奮了我們作為後學者的信心。

胡

趙生醫師

寫於2020年4月8日

《傷寒論》獨特理論

一》論《傷寒論》的獨特理論:
  中醫治病,辨證不辨病,是與它的發展歷史分不開的。因為中醫發展遠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當時既沒有進步科學的依據,又沒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勢不可能有如近代西醫面向病變的實質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的辨證施治,是廣大勞動群眾與疾病鬥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不是什麼生而知之的聖人創造出來的,關於這一點,是無人加以否認的吧?惟是來自於實踐,當然必有其客觀的形式和真理,形式即以上所說的辨證施治的方式體系,真理即以上所說的辨證施治的精神實質。

二》經方的基礎理論:
  經方的基礎理論是八綱(陰陽、寒熱、虛實、表裡),八綱辨證起源於神農時代。經方治病,主要依據症狀反應,用八綱分析症狀,辨明六經:
太陽經-身熱汗出,脈緩,屬中風,桂枝湯證。身熱惡寒,身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屬傷寒,麻黃湯證。病邪在表,陽熱實證,太陽經病。
陽明經-多熱多實,胃家實證,身熱自汗,不惡寒,反惡熱。
少陽經-半表半裡的陽證,口乾,口苦,目眩。
太陰經-自痢不渴,食不下,腹滿而吐,宜四逆湯類。
少陰經-虛弱,脈浮帶有細弱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欲寢。
厥陰經-陰證的半表半裡,寒熱錯雜。
  六經辦證理論體系的形成,是由神農時代至漢代應用方證經驗的總結,即用八綱辨證,用八綱辨藥,求得方證對應治癒疾病的過程中,病位概念出現了半表半裡,而由八綱發展為六經。

三》學習胡希恕的六經辨證:
  經方的六經辨證,產生於漢前的古代,漢代張仲景論廣撰成《傷寒雜病論》,書中有了六經辨證提綱,又經後人整理使方證同條,使其條理化便於臨床應用。但由於歷史諸多原因,對其辨證理論實質認識有分歧,其方證的運用受到影響,以至於不少人遠離經方。胡希恕老師繼承了王祥徵先生以八綱研究六經的學術思想,特別注重六經方證的研究,如以方類證,以證類方等,對研究仲景學說做出了突出貢獻,對後世學習經方和運用經方產生深遠影響。
  胡希恕先生的突出貢獻是從《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內容分析,闡明《傷寒》的六經並不同於《內經》的六經,是獨特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六經的實質,即八綱辨證加入了半表半裡的概念,形成了獨特的辨證理論體系,也即三個病位而分陰陽。具體概念即:太陽病即表陽證;少陰病即表陰證;陽明病即裡陽證;太陰病即裡陰證;少陽病即半表半裡陽證;厥陰病即半表半裡陰證。
  胡老師的研究成果,經他的弟子馮世綸教授等整理刊出後,在中外中醫界引起重大反響,認為其觀點客觀反應了《傷寒》六經實質,臨床可以學以致用。但是,胡希恕老師對經方的研究並沒有完結,從其遺留的筆記可知,仍有待繼續探討,尤其是有關半表半裡的方證,有待進一步明確。我們繼承其衣缽,進一步探討六經的實質及方證歸類,從而真正做到應用經方,由辨六經到辨方證得心應手。

四》學習《傷寒論》關鍵的五點:
1)強調《傷寒論》中的辨證施治的形成,是來自疾病反映出的症狀證候及其治療用藥總結,亦即方證經驗的總結。方證經驗的積累,產生了六經辨證。
2)由於歷史原因,中醫治療是辦證而不辨病,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著眼點。
3)從文獻考證證實,《傷寒論》的方證和理論承自於《湯液經》而有別於《內經》,形成了獨特的辨證理論體系。《湯液經》是楊紹伊著的《伊尹湯液經》。
4)中醫理論中有科學與不科學的成分,因此應繼承科學的部分而批判不科學的部分,才能發揚光大。
5)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在突出方證的重要性,臨床治病,辦證施治最終要落實在方證上。這種觀點,雖然是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但實際存在於《傷寒論》各方證中,後世注家也注意到這一點,例如傷寒論第317條後注:「病皆與方證相應者,乃服之。」後來日本經方派提出的「方證相應」、「方證對應」等。實質也是強調辨方證。胡希恕老師提岀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高度概括經方治病的方式方法,經方治病不是依據致病的具體病邪、病因,而主要依據症狀反應。這一科學論斷,在臨床得到驗證,不但治療慢性病如此,治療急性病也如此;對常見病如此,對新發病亦如此。

五》論食、水、瘀血:
  食、水、瘀血三者,均屬人體的自身中毒,發病的根本原因,亦是中醫學的偉大發現。食毒:大都攝生不善、飲食失節,因致腸胃功能障礙,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結而使廢物不得及時排出,形成自身的一種中毒證。 水毒:水毒大多由於腎功能障礙而使體液廢物蓄積的結果,又例汗出當風、過度取冷亦往往使欲自皮膚排出廢物滯留於體內,形成自身中毒。瘀血:瘀血古人亦謂為惡血,它不但失去血液功能,並且足以為害,故也可稱之為血毒。婦人由於月經障礙,或產後惡露不盡,均可致惡血的蓄積。男人瘀血大都來自於遺傳、外傷、瘡癰以及內臟炎症等,亦可促使瘀血形成。
  人體本有抗禦疾病的良能。古人於長久的臨證實踐中,不但深知食、水、瘀血的毒害,並且有精細的辨之之道,和治之之道,這是極可珍視的偉大發明。

六》論免疫功能病———邪正交爭。

七》論脈診:
  脈象雖亦和症狀一樣,同是患病機體有異於健康時的一種反映,不過由於它比一般症狀富於敏感性,舉凡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無不應之於脈,故於辨脈亦有其一定的指導作用,這就自然而然地促進了中醫脈診的研究和發展。脈診原有《內經》、《難經》二法,《內經》講的是遍診法,《難經》則獨取寸口。脈有平脈和病脈。脈的來源:1)來自脈動方面的脈象。2)來自脈體方面的脈象。3)來自血行方面的脈象。把脈的三部九候。

八》論六經與八網:

     六經:

     1)太陽經   2)陽明經   3)少陽經
     4)太陰經   5)少陰經   6)厥陰經

     八網:

 陰陽  表裡  寒熱  虛實

九》中醫發展———原是先針灸而後湯液。

十》論治則、 論方證 、 論辨證施治實質。

十一》《傷寒論》自產生距今約1600-1700年。

資料整理: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4月

胡希恕氣化淺說

  胡希恕老師精通《傷寒論》,有《溫病》著作,同時亦研究《內經》。附院樓道有「學習園地」,老師發表「氣化學說」連載,筆者於1962年冬站錄此文。唯意深語奧,請讀者細研。
一、氣的概念
  氣是一種抽象名詞,經常用以說明具有動能、為目(眼睛)所不能辨別的事物。如正氣、邪氣、勇氣、病氣等皆是。所謂氣化的氣,是指具有生身全命動能的一種氣,不要誤認為是什麼樣的一種氣體。它作用於人體好似電作用於機器。人體是依賴氣的動能而生存,但同時亦因為人體的生存而不斷地消費著氣。眾所周知,吾人須以飲食的方式攝取營養物質,才可以維持健康,生活下去。不過這些來自體外的營養物質,只是氣的滋養材料,而不可能直接加入生理的一環,乃起生身全命的作用。正如雖可利用水火以發電,但水火並不能直接參與機器的活動一樣,勢須經過生理的細微加工,使之質變性地化為上述生身的氣,那才是以充形體而周全性命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此有如下的一段說明:「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注】食物系直接納入形體,故謂為味歸形。形體雖將食物納入,但須經過「化氣」的一個階段,才可以益形體,故謂為形歸氣。由味化生的氣,乃可流行於經脈,化合成精真的血,故謂為氣歸精。精血足則營衛利,形體始充,化機乃行,故謂為精歸化。不過氣歸精可以說是精、食、氣、味歸形,亦可說是形食味。但氣因化而成,故實則是化生精,而養形者為氣並非味,故實則是氣生形。
  按:以上雖只短短的一段文字,已明確指出氣化的概要情形。味歸形,形歸氣,是說明氣的「化生」。氣歸精,精歸化,是說明氣的「化用」。化生與化用即所謂氣化的整個過程。最後提出化生精,氣生形,乃氣化的主要精神,同時亦是氣化學說的理論基礎。
二、氣的化生
  氣的化生是要探討人體藉以維持生存的氣,究竟必須具備哪些營養物質,才是以化生,以及用什麼樣的生理方式而使之化生。關於這問題,在祖國很早的醫籍裡,即頗有明確的記載。《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受於氣。」《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按:由以上一二節的說明,可知無論飲與食,雖經過胃的消化,但水穀所化的精微,必須輸之於肺,才能發揮氣的作用。可見氣的生化,必須在肺的作用後而始充完成。那第三節所謂受於天的真氣,即現代醫學所謂的氣,謂為「與穀氣並而充身也」。亦即是說,由胃所化水谷之氣,尤必須接受來自肺的真氣,則氣的化生火候始全,才能「充身」形體,而發揮氣的作用。
  總之,氣的化生,首先由胃把納入的水穀加以消化,再由脾的作用,將此化物中的精微津液上輸於肺,最後由肺把受之於天的真氣與水穀的精微化合,而成為有動能的養身之氣。於是內而臟腑,外而筋骨肌肉,均賴此氣以生,而維持其生理活動,這與現代醫學所論大體致。只是脾為胃行其津液一點與血管吸收作用似有不同。其實脾主運輸亦僅有泌糟粕蒸津液的作用而已。故古人以胃主化而脾主磨,磨以行之,亦有促進吸收之意。《靈樞•本神》有「脾藏營」之說明脾與營血的關係,古人早有所見。至於有關血管的吸收作用,古人亦並非不知,如《靈樞•癰疽》有「皇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穀,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絡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文中孫脈乃脈之至小者,即今之所謂毛細血管。如露之谷氣滲入孫脈,不是說明毛細血管的吸收作用而謂何?古人既知有血管的吸收作用,而反謂脾行津液,則當另有所見可知。
(1962年12月2日抄於附院「學習園地」)
三、氣的化用
  遠在數千年前的中醫祖先,當然不可知有細胞的組織實質,但確曾意識到人體的各部組織都有其獨自存在的生命力,而更確切地指出,無論任何人體部位的任何微小組織,均須仰賴來自以胃為主所生化的氣,才足以維持其生機和正常的生理活動,這是如何令人驚歎的事。例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按:以上雖為脾病而致四肢不用的說明,但所述亦是四肢所以不用的根由。只是由於不得稟受水穀氣,遂致該體部的筋骨、肌肉等個別組織,皆無氣以生。此雖不似現代醫學對於組織代謝較為更精密的分析,但確充分認識到了組織代謝的普遍作用。基於這樣事實,則已經化生的氣,勢須普遍供給到人體的各部,而使全體組織得以稟受為生。故此所討論的化用,不但要明確它於人體的實質作用,還要探討它是怎樣地普遍流行於身體。首先就它流行的情況,敘述如下。
  如前所述,氣只是就其有生身全命的功能而言,實則它不但不似一般所熟知的一類氣體,相反地,它乃是一種變化多端的液體,而這種液體所以能普遍流行於人體的內外各部而無所阻礙,自然要憑藉於密佈周身的脈道,故《靈樞•決氣》曰:「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按:其大意是,人體之所以有脈,是專為約束營氣,使為其得以通暢無阻而設。此所謂營氣,實即氣在流行上的一種變化現象。故營氣借脈而暢通無阻,亦即氣借脈而得以暢通無阻可知。不過氣化流行的變化情況,相當複雜,古人於此另有更深入的看法。而其主要精神大都見之於營、衛、氣、血間的有關論述。今即就此四者,擇要介紹如下。
  《靈樞•衛氣》曰:「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
  大意是說:水穀化生的氣,是循環經脈以流行於全身,由於脈絡密佈全身的關係,故雖深處體內的五臟和運行在四末的肢節,亦無不有此氣的流行。在這種情況下,則經脈的內外即同時反映著兩種不同的現象。其一種是浮出於脈外而不循經運行的衛氣;另一種是居於脈內而循經運行的營氣。營在脈內為陰,衛在外為陽。營行於內,衛浮於外,故謂陰陽相隨。氣既歸精,精復化氣,故謂內外相貫。營與衛就這樣如環無端地永續存在著。
  按:受水穀而行化物,乃括飲食排泄等全部消化過程而言。因關係六腑共有的作用,故不單言胃而統言六腑,氣之流行於周身,勢須合血於脈內,氣之作用於組織,又勢須別血於脈外,所謂浮氣,即別血浮出脈外之氣。人體無處無脈絡,即無處不有循環以行的營氣和無處不有浮於脈外的衛氣。可見,營與衛是在血液循環和精氣互化的情況下,作用於脈內外的兩種象徵稱呼。亦即現代醫學所稱述的毛細血管的通透作用。對於以上的浮氣解說,亦或認為出之附會。其實不然,古人不但正確地熟悉血管的通透作用,而且更能重視它的臨床現象,今舉一二實例,以證所言。
  例如《靈樞•營衛生會》曰:「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按:以上不但確知奪血無汗和奪汗無血的體液出入脈道的事實,而且進一步指出血與氣本屬一體,只有處於脈內脈外之分,而無形色或赤或無之異,只是給予不同的稱呼罷了。
  又如《傷寒論》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按:衛外泄而為汗,故謂之強,衛泄於外則營自不守於內,故謂之弱,此與上之奪汗無血為同一道理。由以上二例來看,又何謂古人不知血管有通透作用呢!不過這種作用,古人謂為氣化,而不稱作通透乎?
  以下就古人對氣血的論說加以探討。首先明確一點,此處討論的血,是專指與氣相互變化的血。可說是限於染有血色素的血漿,紅白血球及血小板等固有成分,並不包括在內,因為古人是在氣的生化上以分別氣的異象,而不是專論血的有關本質。必須深慮這一事實,對古人的論述才不至於有所誤解,那麼就看一段《靈樞》決氣篇:「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按:以上二節,正是對照地說明氣與血的鑒別,尤其是從氣的生化源頭處來分析氣血,最見精神。蓋水穀的津液自下而輸上,直至上焦,接受自肺來的真氣,則氣的化生火候成熟,出脈化用即始於此時。由「上焦開發,宣五穀味」可知,唯有此時,才能見到精純的氣,故此後在精氣通化的作用下,便無從看到氣的本體了。同理,精純的血,亦只有見於中焦,谷氣初入脈內變化而赤之時。若至上焦化用運行之後,亦無法看到血的本體了。氣在脈外化用即行,故有熏膚、充身、澤毛,如霧露灌溉之普遍情況;血在脈內,氣方歸精,故只出變化而赤之象。總之氣和血本屬同源,在脈內時則色赤,即稱為血,出脈外時,則無色即稱為氣。但血始於「氣歸精」,而氣始於「精化氣」。故血初見於中焦,氣初見於上焦,然切不要誤認為,離開中焦便無血,除去上焦便無氣。其實隨脈所在,於內即有赤色循行的血,於外則有無色而存在的氣。唯在氣的化生和無休止的作用下,則複雜化了脈內外的血與氣。亦只有在其作用上分營與衛,而不能在其本體上區別氣與血了。故營與血都是指脈內事,衛與氣都是指脈外事。不過一則於動的形態下以明「用」,另一種於靜的形態下以明「體」。觀點不同,猶不得混同視之。
(1962年12月16日抄於附院「學習園地」)
  前所敘述的營、衛、氣、血,只是氣在「化」「用」上所顯示的流行變化,至於它如何作用於人體,還須進行以下陰氣與陽氣的探討。
  陰氣簡稱為陰,乃指占身體最大比重的液體而言,如前所述氣化的「氣」。無論是當它「化生」或「化用」的時候,而總是保持著液體的形態。由於氣化的永續不休,此液體亦自推陳致新地永恆灌溉著人體的各部。營、衛、氣、血即此灌溉周身時的流行情況,雖為象各殊,但嚴格講,均可稱之為體液,故亦統稱之為陰氣。它是人體組織進行不斷更新和修補的材料源泉,故恒稱之為養人的精氣。《內經》所謂的「陰成形」,即是對它作用於人體的明確指出。
  陽氣簡稱為陽,它的含義相當於近代醫學所稱述的熱能。它雖與陰氣一樣,同時在氣化過程上作用於人體。但前者陰氣是就氣的本質而言,而此「陽」者就是指氣化生的動能而言。它是一切人體機能的根源,對於生身的作用,較之「陰氣」更為重要。《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當可證實此言
  按:此陽氣作用於人體,有似天與日的比喻,很明顯地說明陽氣為熱能樣的重要,如沒有它,是要折壽而不彰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
  按:陽化氣的「陽氣」,應作機能解,相對而言,說明陰氣是營養形體,而陽氣是生化機能。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按:其大意說:無論內而難測的神明妙用和外而易見的筋體活動,均須有賴於陽氣的供養。即是說任何機能的活動,都由陽氣所生化。可見,熱能轉變為機能的事實,在數千年前的醫學始祖,已早有所知。
  總之,陰氣與陽氣雖同是氣化作用在人體的表現,但前者是氣化過程中,以示體液灌溉的一面,故可說是來自物理的作用;而後者是在氣化過程中,以示熱能活動的一面,故可說是來自化學的作用。此二者同時工作,共行無間。熱能的作用,是在體液的灌溉之中,而非在體液的灌溉之外。尤其是陽無形而陰有質,它們是一體並存,功能互見。所以《靈樞•決氣》謂:「氣熏膚、充身、澤毛。」而《靈樞•本臟》亦謂「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其實氣與血乃脈外的體液,自屬陰氣的範圍。謂「熏」與謂「溫」者,實即並於一體的「陽氣」之性,而非體液所固有。如前所述,氣之行,勢在脈內,而氣之用則在脈外。故陽亦只常合於脈外的氣與衛,而顯現其功能。脈內的血與營則無從見之。古人又常以脈內的營和血為陰,而以脈外的衛與氣為陽,亦即基於這一觀點,不可不知。
(1963年2月10日抄於附院「學習園地」)

節錄自《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

資料整理: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3月

胡希恕氣化淺說(後記)

  胡希恕先生對中醫、傷寒論的學術貢獻毋庸置疑,指出《傷寒論》之「六經」有別於《內經》之經絡學說更是研究《傷寒論》的一大突破。與此同時,從本文胡老對氣化學說的闡釋,更顯出胡老不單止精通《傷寒論》,更對《內經》有深入的研究及理解。難得的是,胡老對中醫古籍的解讀總不脫離唯物認知, 絕不流於玄乎,或牽強附會,致力與現實生理相通,務求古今相接。他又引用多條原文,證實古中醫對陰、陽、氣、血、營、衛的記載與現代生理有高度的吻合,結合胡老的剖釋,幫助現今中醫學人以及平民百姓對古中醫理論有更清晰透切的理解,對中醫學有着承先啟後之功。

下載連結:胡希恕氣化淺說
節錄自《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

資料整理: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3月

已故國醫大師鄧鐵濤評價沙士一疫

SARS冠狀病毒與今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十分相似,回顧已故國醫大師鄧鐵濤當年對SARS一疫的防治評價,能否在當中尋找出對應今次Covid-19的頭緒呢?

國醫大師鄧鐵濤_SARS

資料提供:編輯室
整理於2020年2月

轉:新冠肺炎:中醫全面接管!治癒率數據勝於雄辯!

(文章轉發自微信公眾號:百合書院)

湖北如果達到甘肅54.44%的治癒率,現在能夠治癒出院29620人了!如果達到寧夏47.14%的治癒率,現在能夠治癒出院25648人了!如果達到湖南42.26%的治癒率,現在能夠治癒出院22992人了!悲哀的是:目前湖北治癒出院人數才4884人……

治癒率排行顛覆你的印象

人民日報報導,截止2月14日24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66492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8096例,累計死亡病例1523例。
以此資料計算,全國治癒率約為12.18%
1
據今日頭條公佈的即時資料,截至2月15日晚20時,在確診人數超過70例的中國大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按治癒率排序。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甘肅、寧夏的治癒率分別排在第一、第二;湖北、黑龍江的治癒率分別為倒一、倒二。
2
相信這個資料,一定會讓很多人驚訝。
在大家固有印象中,論醫療水準和醫療設施,甘肅、寧夏並不出眾,且不說醫療條件最好的北京和上海,就算是湖北也要比這兩省好得多。
為什麼會有出現寧夏、甘肅治癒率遠超湖北這樣的結果呢?答案就是中醫藥的參與度!
2月12日,湖北疫情防控指揮部一份檔在網路上流傳。檔承認:湖北新冠肺炎患者中醫藥使用比例只有30.2%,遠低於全國87%的水準。

對疫情最有療效的中醫藥,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嚴重影響了救治效果。
3
黑龍江省作為東北三省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在黑龍江省衛健委官方微信和網站上,也都沒有找到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資訊,中醫藥的參與率更是無從得知。

而甘肅,從救治全省第一例患者就讓中醫全程參與。
4
寧夏更是對患者第一時間進行中醫辨證論治,還為高危易感人群免費提供中藥預防湯劑。
5
資料和資料告訴了我們鐵一樣的事實:中醫藥參與率高的地方,治癒率就高;中醫藥參與率低的地方,治癒率就低。

山西確診病例0死亡
新增病例0出現

在抗疫戰爭中,山西也是戰績出眾,不僅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有效率高達90%;甚至還做到確診感染者0死亡,新增病例0出現。
6
7
8
而這些偉大戰績的取得,主要也是得益于中醫和中藥方劑。
在沒有抗病毒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藥就是最好的“特效藥”!
清肺排毒湯,是國家中醫藥局在山西等4個省份試點後明確指出總有效率達90%以上的方劑,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多個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不僅可用于輕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能用。
9
在沒有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下,中醫藥就是最好的“疫苗”!(此方由山西省中醫院提供)

此方吃後能夠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起到預防的作用;即便得了以後,因為抵抗力得到提高,會導致發病比較輕微,不向重症轉化,或是症狀很快會在一到兩周的時間平穩度過。
10
張伯禮團隊公開數據
中西醫結合碾壓西醫

2月14日中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巢志茂教授在微博中曬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團隊公開發表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34例臨床研究》部分臨床資料。
根據資料統計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各項檢查指標衡量下,總體療效明顯優於單純西藥治療,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中醫藥新冠肺炎在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1
注:P value代表差異的顯著性,P<0.05代表差異性明顯 新冠肺炎中醫藥 專題發佈會 2月14日,湖北省召開了第24場新冠肺炎新聞發佈會。邀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第二支國家中醫醫療隊隊長張忠德 三位中醫藥抗疫國家隊的一線專家,介紹了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有關情況,以及目前已經取得的進展。 12
專家介紹,早在疫情初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選派兩批專家到武漢,實地診查病人,開展救治,組織制定救治方案,形成指導全國的中醫救治方案。

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了3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共344人支援湖北,一支隊伍入駐武漢金銀潭醫院,一支隊伍入駐湖北中醫結合醫院,一支隊伍接管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全國中醫藥系統共向湖北派出2220人。

在患者救治工作上,國家中醫醫療隊累計收治確診和疑似患者248人,症狀改善159人,51人出院,轉出22人,符合出院標準轉至緩衝病房的患者。

截止到2月14日中午12點以前,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負責床位42張,共收治患者86例,其中重症65例,危重21例。目前出院33人,其中純中醫治療8例。
13
國家中醫醫療隊還參與了社區防控,研究制定集中隔離觀察點,並發放5種中成藥和3個協定處方湯藥,由武漢市指揮部組織實施,目前累計發放11萬餘份。

專家表示,建議在新冠肺炎初期就開始吃中藥,防止由輕轉為重症,對於重症患者也可通過中西醫結合救治減少死亡率。

從臨床觀察看,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多項臨床症狀,縮短治療週期。希望湖北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讓中醫藥深度參與,擴大救治面,讓患者和疑似患者能夠得到中醫藥的治療。

讓中醫藥全面介入
才是消滅疫情的最佳方法

疫情當前,特殊時刻,人們應該放下門戶之見,看效果論事。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不管中醫西醫,治得了疫情的才是好醫。

疾病是中西醫共同的敵人,而不是彼此。事實勝過雄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沒有特效藥出現之前,任何渲染和炮製,都是廢話。

當前能救人命的方案:

第一,中醫藥。已經得到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證實,中醫抗疫有奇效!
第二,美國藥“瑞德西韋”。且不說這個藥本就是被炒作起來,就算臨床試驗結果有效,也要等到4月份了。美國製藥公司能等,中國病人等不得! 第三,李蘭娟院士的研究成果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阿比朵爾則是一種抗流感病毒用藥,作用靶點在新型冠狀病毒上不存在。達蘆那韋是一種愛滋病治療藥,副作用極大。並且這兩種藥只是體外實驗有效,還需要動物實驗和三期臨床,距離臨床確認有效遙遙無期。
第四,治療性新冠特免血漿製品。康復患者血漿療法是最新的“特效療法”,已經由官方正式推薦應用。但血漿療法有效,是由於康復者血液中的抗體特異作用於病毒,但等到危重時,病毒已經不是問題,抗體對付不了嚴重的炎症反應。此外,血液的安全性和可及性也很難完全保證。
14
在這四個方案中,最靠譜就是第一項,中醫藥。 令人欣慰的是,從昨天起,武漢江夏的方艙醫院正式開始收治患者,中醫將全面接管方艙醫院。
2月12日,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率領209人的醫療團隊進駐武漢市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
隨隊進駐的還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
15
這是武漢首個以中醫為主的醫院。

2月1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江夏方艙醫院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江夏方艙醫院的特點是中醫藥全覆蓋,醫療隊伍也全部是中醫藥,用的藥也全部是中醫藥,還要配合其他的如按摩、灸、太極拳、八段錦,我們都會用上,讓病人在這裡能夠有事做,有利於提高病人的健康素養,也有利於病人的身體恢復,貫徹中醫的理念,把這些做成特色,希望可以推廣。
16
2月11日,湖北下發《關於新冠肺炎中醫藥治療及資訊統計報送工作的緊急通知》:
要求各定點醫院務必於2月12日24時前使用中藥,使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臨床診斷患者和疑似患者中的輕中症病人吃上中藥(含中成藥或湯劑)。做到適宜患者應服盡服,提高中醫藥參與救治率。 對拒不落實《通知》要求,拒不開展中西醫聯合救治,不按時填報相關資料者或弄虛作假者給予通報批評並嚴肅追責。
17

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百合書院)
https://mp.weixin.qq.com/s/ajGqSd7TfyIupVeh19LsJg
轉載於2020年2月

轉:感染科主任揭秘抗疫絕招:確診和疑似病人全部康復,醫院千名職工零感染!

(文章轉發自微信公眾號:三甲傳真)

疫情形勢依舊十分嚴峻,三甲傳真今天分享河南省一家縣級醫院的經驗和做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借鑒和啟示。以下是該院感染科主任湯英的講述:

自2020年1月21日以來,我院收治外地返鄉發熱患者25例,其中確診4人,武漢返鄉17人,本地密切接觸者6人,其他地區(有確診病例地區)2人。如今25人均已康復,出院17人(含確診病例1人),另外8人指標正常,病情穩定,留院觀察,不日即可出院。我們全院上千名職工無一人感染。

作為一家縣醫院,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我們中醫的學習和應用。下面把我們這次治療的感悟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總的體會就是:
要保護好所有的醫護人員,這不是自私,如果醫護人員都病了,哪來醫護人員給病人看病。
要“快!”“狠!”“准!”,還要有其他部門的大力支持。
依據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瘟疫能快速損壞三陽而進入三陰,一再強調要”快、狠、准”,防禦於未發,方能掌握主動。

具體如下:一、怎樣保護醫護人員不被感染,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全院所有人員都喝中藥,醫院免費提供,發放到科室,落實到個人,必須喝。但是,我們評估被感染的風險程度不同配方不同。

1. 關於行政,後勤人員,外科及一般內科工作人員,他們或者不直接接觸患者,或者不直接接觸發熱患者,所以,他們只需要提升胸陽,讓陽氣充足,外邪不可幹;用甘草乾薑湯。

2. 對於發熱門診、急診科以及普通發熱病區的醫護人員,他們直接接診到外地返鄉發熱患者,所以需要加強防護,在甘草乾薑湯的基礎上,再給予桂枝湯加茯苓、白術。調節陰陽平衡,去除體內濕氣,讓他們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就不容易被感染。

3. 感染病區的醫護人員,因為長期與病人打交道,且有近距離接觸,所以更要加強藥力。在上面兩個方子的基礎上,(1)給予清肺的藥物:射干麻黃湯。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這邊冬天很冷,肺內易有水飲;冬天不怎麼冷的地區,夏季到處都是空調,當從外邊很熱的地方直接進到很涼的空調間時,也會導致肺內水飲的產生,清除肺內水飲,讓肺內血液迴圈通暢;(2)如果醫護人員有人咽幹立即給予葛根湯加茯苓、白術;
(3)雖然醫院規定半月輪崗,但是後期大家體力還是透支,這個時候就給予大家:茯苓四逆湯,增強醫護人員陽氣體力。

4. 以上人員配發的藥物是基本原則,這些藥物藥房都煎好,哪個同事出現什麼情況,及時調整方案,隨時都可以把藥喝上;這樣的方案保護了我們全院一千多名員工不被感染。

為了做好自護工作,醫院把著名中醫的抗感冒經方配製成藥液免費讓全院職工服用。

二、就是治療。
為什麼要“快“:
我們從小學習歷史,瞭解到過去的瘟疫出現時,染上的人有可能死在報傷的路上,大片的村莊人煙不復存在;這次新冠肺炎在武漢的情況,感染的人群迅速增加。所以,治療瘟疫必須快。

當這個疾病突然來到時,當初我們也不知道需要備什麼,但是,只要病情需要我們會讓病人2小時內喝上藥,早期是我們夜班護士熬藥,後來就是藥房熬。

當藥房的同事接到這邊的電話:我們某某病人急需這個配方。藥房的同事都會立即配藥打成顆粒裝袋熬,不走常規程式泡2個小時再熬,這樣誤事。

當120司機接到藥房電話,立即有人去取藥,司機發動車(我們醫院是南邊兩個院,原來中藥房在北院,我們病區在南院)。

後來,為了方便,院長立即決定啟用南院的中藥房並且快速配齊所需藥物,十分鐘之內就到我們病人手上了;後來就把常用必須及時用的藥煎好,各備5付在護士站,只要病情需要,隨手就讓病人喝上了。

為什麼要“狠”:
就是說用藥要猛,因為疾病進展快,必須用猛藥要快速控制住疾病的進展。就像打架吧,一招制敵。所以我們用麻黃,石膏,半夏,澤漆,生附子等等一些猛藥。

為什麼要“准”:
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是用藥准;二是判斷下一步疾病的進展要准,這裡體現了中醫治療未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三、具體體現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具體治療給大家分享一下:
1. 體溫在37.8℃以上,就給予大青龍湯,而不是等到高燒才用。之後,要根據發熱的程度不同,採取4—8小時不等的再服方式。大青龍湯:麻黃30,杏仁15,炙甘草15,生石膏20—50,桂枝15,生薑3片,紅棗60(也就是10個棗,要把棗剪開)。

此方是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瘟疫流行的首選方:麻黃宣肺,肺主皮毛,麻黃可保證肺氣與皮膚毛孔的通道暢通;杏仁補充心肺的津液,石膏涼肺護肺,不讓肺被灼悶傷,桂姜棗加強胃氣,炙甘草緩和心臟跳動速度。

此方所有藥物所用的藥量,依據病情病人來調整。瘟疫病情猛,入裡迅速,故麻黃量要大,方能快速阻擋,同時保證肺與皮毛間的通道暢通。石膏則要依據病程和體溫來調整,病程久或體溫高,則量要大;病程短或體溫不是很高,則量減。

杏仁補津,體溫高,津耗大,則量大。炙甘草緩心悸動,如心動過快則量加。心臟有問題者禁用麻黃!!!改用荊芥15、防風15、蔥白9根替代!!!

2. 如果在37.8℃以下就給予葛根湯加茯苓、白術。
葛根30,麻黃15,桂枝15,白芍15,炙甘草15,生薑3片,紅棗60。

3. 如果胸部影像學沒有改變,就加用射干麻黃湯,預防及阻止肺內水飲產生;也就是現在醫學所說肺內炎症滲出的導致肺水腫,肺內炎症侵潤。

射干麻黃湯配方:射干15,紫苑15,冬花15,麻黃15,細辛15,五味子25,生半夏25,生薑3片,紅棗60

4. 如果入院時就有胸部影像學改變,就立即給予澤漆湯及茯苓四逆湯。這個時候再用射干麻黃湯力量就不足了,用澤漆湯強力去除肺內水飲、痰飲;同時還要加強心臟的力量提振陽氣,給予茯苓四逆湯。

茯苓15,炙甘草15,乾薑15,
紅參15,生附子10,澤漆15,
半夏25,紫參25,白前25,
黃芩15,桂枝15,生薑3片

5. 如果病人咳嗽聲音重濁,其實就是大氣管出現了痰飲,就加用千金葦莖湯:
蘆根15,桃仁10,冬瓜子10,薏苡仁30—50

6. 如果病人出現刺激性乾咳,就是隔間有水飲產生,加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茯苓20,炙甘草 15,五味子25,乾薑15,細辛15,半夏25,杏仁15

7. 如果病人有上熱下寒的情況出現,就適當加用炮附子溫下焦,當腎陽充足時才能夠很好的納氣。

8. 當病人有噁心時,就是疾病已經進入少陽,給予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25,黃芩15,炙甘草15,半夏25,黨參15,生薑3片,紅棗60(疾病的早期楊老師就發現會出現三陽並病)。

說明:以上這些是基本思路和用法,具體病情還要酌情加減,不可原版套用,使用時一定要遵醫囑,請勿自行服用。

三甲傳真之所以分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病毒肆虐的當下,一家以西醫為主的縣級醫院能夠採用中醫療法抗疫並取得如此戰績,實屬不易!

歷史和現實證明,中醫戰“疫”真的有一套。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的瘟疫。中醫藥與各種瘟疫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對決,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在中國歷史上,但凡瘟疫橫行的時刻,都有中醫人橫刀立馬衝鋒在前,都有中醫藥屢起沉屙,活人無數,所以這次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正面戰場上,中醫藥絕對不能缺席!

開放、包容的內部環境使我國產生了多種醫學模式。疫情爆發以來,中西醫結合抗疫的捷報頻傳不斷。為早日打贏抗疫戰,為一線醫護人員和普通群眾分享更多的成功經驗,即日起,三甲傳真徵集抗擊新冠肺炎中的治癒案例。要求以病例入手,詳細記敘診療過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醫護人員抗擊新冠的臨床經驗體會和故事。類型可為中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治療。

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三甲傳真)
https://mp.weixin.qq.com/s/zfaOFO37vdeBQ-pkGhO7sw?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cene=1&clicktime=1582175034&enterid=1582175034
轉載於2020年2月

轉:花了一百多塊錢,我從新冠肺炎死裡逃生!

(文章轉發自微信公眾號:三甲傳真)

疫情爆發以來,三甲最關心的就是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治癒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人心惶惶以希望,才能早日儘快結束這場戰疫。所以,2月6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中藥抗疫方劑“清肺排毒湯”後,三甲就一直在跟蹤,想看一看到底療效幾何?下面是追蹤到一些病例及臨床資料,分享給大家。

武漢患者李先生
一百多塊錢,死裡逃生

從1月22日發病到現在,家住武漢市礄口區的李先生經歷了從吃藥打針無效、醫院無床位、氣短胸悶的坎坷歷程,2月9日通過喝清肺排毒湯病情得以緩解、體溫恢復正常的新進展。

“出現新冠肺炎症狀後,我心裡很慌,去定點醫院打了針,當時燒是退了,但一停止,體溫就反彈了,持續兩天一夜高燒39~39.5度。”李先生說,“2月8日左右,病情又進一步加重,開始有明顯呼吸不過來的症狀。”

李先生有不少中醫的朋友,得知他生病後,朋友和親戚們幫他想辦法。李先生的中醫朋友根據他的症狀,向他推薦使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佈的清肺排毒湯。由於國家公佈的是處方和用法,親戚們通過聯繫武漢一家中藥館,按方抓藥煎好快遞派送給他,2月9日下午,李先生就收到了一個療程(3天)的清肺排毒湯,3包才花了100多塊錢。

第一包喝下去後,第二天他就出現了淌汗、咳痰等現象,“剛開始以為有什麼問題,後面才知道是轉好的表現,兩包喝下後,症狀緩解,體溫恢復正常,但仍有一些咳嗽、氣短等症狀”。一個療程下來,李先生精神狀態良好,身體體征平穩,目前還在中醫朋友的指導下,針對後期病症,繼續調整處方服用中藥湯劑。

河北患者
吃上清肺排毒湯,核酸檢測轉陰

河北省中醫院呼吸一科主任耿立梅介紹,“截止到2月12日,河北省累計確診265例,我們使用清肺排毒湯165例,目前,已有38人通過使用清肺排毒湯並配合西醫治療康復出院。”

耿立梅還介紹了一起臨床案例,“患者1月26日確診住院,1月28日就吃上清肺排毒湯,在2月2日左右,核酸檢測就轉陰,影像學顯示基本沒有形成肺部纖樣化改變。”耿立梅表示,病人共吃了6付清肺排毒湯,核酸檢測轉陰後,還伴輕微咳嗽,“我們就調整了用藥,利用中醫的辨證論治,開具止咳類湯劑,恢復的很快,目前,該患者已于2月10日出院。”

山西患者
8例確診服用後,6例將出院

“山西晉城市有8例確診患者,我們都第一時間給患者服用該方,除了2例重症轉到省裡,剩下6例經兩個療程治療,情況良好,目前在根據病人情況,進行後續辨證處方,近期檢測核酸後可出院。”晉城市人民醫院中醫處趙主任表示,總的來說,中藥盡可能第一時間介入,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武漢另一患者和家人也告訴記者,他使用克力芝等抗病毒藥5天仍不退燒,呼吸衰竭,用呼吸機也呼吸困難,服用清肺排毒湯一付半,大汗淋漓,燒退後呼吸平穩,不需呼吸機輔助呼吸,精神好轉,後又服用幾天,已經康復出院。他呼籲儘快臨床多用清肺排毒湯救治患者。

國務院權威發佈振奮人心

2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醫療救治工作進展情況,回應人們關心的一系列問題。

國家中醫藥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說:對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使用中藥複方“清肺排毒湯”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療效進行臨床觀察和資料分析,總有效率達90%以上。在取得214例臨床有效資料的情況下,2月6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文向全國推薦使用清肺排毒湯。目前,已經有10個省57個定點醫療機構的701例使用清肺排毒湯的確診病例納入觀察,其中有130例治癒出院,51例症狀消失,268例症狀改善,212例症狀平穩沒有加重。

對有詳細病例資訊的351例病例分析統計,在服用清肺排毒湯之前,有112例體溫超過37.3℃,服藥一天以後有51.8%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服藥六天后,有94.6%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有214例患者伴有咳嗽症狀,服藥1天以後,46.7%的患者咳嗽症狀消失;服用6天以後80.6%的患者咳嗽症狀消失。同時對其他症狀,如乏力、納差、咽痛等也有明顯的療效。

在這351例患者中,所有的輕型、普通型患者沒有一例轉為重型或者危重型;22例重症患者中有3例治癒出院,8例轉為普通型;共有46例治癒後出院。以上資料也顯示清肺排毒湯對治療新冠肺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和救治前景。

三甲分享兩個中藥方劑
一個治新冠,一個防新冠
請轉給所有人看到

第一個方子是治療方。清肺排毒湯,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多個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成,不僅可用于輕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能用。

處方組合:清肺排毒湯包括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性味平和。

處方組成:

麻黃9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 澤瀉9g
豬苓9g 白術9g 茯苓15g
柴胡16g 黃芩6g 姜半夏9g
生薑9g 紫菀9g 冬花9g
射干9g 細辛6g 山藥12g
枳實6g 陳皮6g 藿香9g

服用方法:傳統中藥飲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兩次(飯後四十分鐘),溫服,三付一個療程。如有條件,每次服完藥可加服大米湯半碗,舌幹津液虧虛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發熱則生石膏的用量要小,發熱或壯熱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狀好轉而未痊癒則服用第二個療程,若患者有特殊情況或其他基礎病,第二療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修改處方,症狀消失則停藥。

適用範圍:結合多地醫生臨床觀察,此方適用于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

第二個方子是預防方。此方由山西省中醫院提供。

處方組成:

黃芪10g 白術10g 防風10g
金銀花10g 連翹10g 蘆根10g

服用方法:每日一劑,連服五天。煎好後分早晚服用,飯後40分鐘溫服。最好在正規醫院及藥店抓藥,保證藥效。

適用人群:該方劑具有益氣固表、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具有本病流行病學史、接觸史及相關聯人群;年老、兒童及素體虛弱、易感者;發熱門診及定點收治醫護人員、消殺轉運等與本病相關工作人員。該方劑劑型簡單,藥性平穩,可以補氣,清熱解毒,提高免疫力,不管是老年人、兒童還是青壯年,這個處方都是適用的,兒童減半服用即可。孕婦禁服,切記!

溫馨提示:此方吃後能夠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起到預防的作用。但不是吃了就保證不得這個病,而是即便得了以後,因為抵抗力得到提高,會導致發病比較輕微,不向重症轉化,或是症狀很快會在一到兩周的時間平穩度過。很多患者在一周以後會產生抗體,再有一周的恢復,病人就可以痊癒。

三甲希望通過這次戰疫,不僅能讓所有人看到中醫中藥的獨特優勢和魅力,更能夠從心底去提升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氣。(三甲傳真綜合健康中國、中國中醫、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山西省中醫院)

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三甲傳真)
https://mp.weixin.qq.com/s/sukzqVCDg2wi0WggF-WO0g
轉載於2020年2月